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与全病程管理策略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2. 糖尿病的诊断
  3. 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4. 糖尿病的新兴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糖尿病这一慢性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与全病程管理模式,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诊断标准、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以及新兴治疗手段(如干细胞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再到患者教育与长期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全方位阐述了如何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作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 4.6 亿,且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持续攀升,糖尿病不仅导致患者体内代谢紊乱,引发多系统器官损害,还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医疗资源消耗,深入了解并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疗策略与全病程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大类,1 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2 型糖尿病则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随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进食后血糖升高,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靶器官,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储存,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维持血糖稳态,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受损或胰岛素作用障碍,血糖调节失衡,出现持续性高血糖状态,长期高血糖通过多种机制引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等病理过程,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而累及全身各大血管和微血管,导致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诊断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基于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检测结果,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 年制定的标准,具体如下:

1、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多饮、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加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

2、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FPG)≥7.0mmol/L;或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 2 小时血糖值(2hPG)≥11.1mmol/L。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反映过去 2 - 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2020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将 HbA1c ≥ 6.5%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但需排除其他可引起 HbA1c 升高的因素,如血红蛋白病、贫血等。

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一)饮食疗法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措施,合理的饮食结构应遵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高膳食纤维的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以维持理想体重或达到适宜体重范围为目标,碳水化合物供能应占总热量的 50% - 65%,优先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豆类、薯类等;蛋白质摄入量占 15% - 20%,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鱼类、蛋类、低脂奶制品及豆制品等;脂肪供能不超过总热量的 30%,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应规律进餐,合理分配三餐热量,避免暴饮暴食,一位身高 170cm、体重 80kg 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从事轻体力劳动,每日所需总热量约为 1800 - 2000kcal,可将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 225 - 250g,蛋白质 90 - 100g,脂肪 60 - 70g。

(二)运动疗法

规律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增强心肺功能,减轻体重,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约 100 - 120 步/分钟)、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分散至每天进行;同时结合 2 - 3 次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上肢和下肢力量练习,每次 20 - 30 分钟,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意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拉伸,避免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发生,运动强度可通过心率来监测,目标心率 =(170 - 年龄)次/分钟,一位 60 岁的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心率宜保持在 110 - 130 次/分钟。

(三)药物治疗

1、1 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常用胰岛素制剂包括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 30、赖脯胰岛素 25),胰岛素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个体化制定,可采取每日多次注射或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等方式,部分 1 型糖尿病患者可采用“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方案,早餐前注射剂量占全天总量的 2/3,晚餐前注射剩余剂量。

2、2 型糖尿病

- 口服降糖药

-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为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推荐起始剂量 500mg,每日 2 次,随餐服用或餐后服用,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逐渐加量,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 2000mg/d,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可通过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剂量或餐中服用等方法减轻。

- 磺酰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易导致低血糖发生,尤其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常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 格列奈类: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属于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升高,可在餐前或进餐时即时服用。

- α - 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可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产气增多、腹胀、腹泻等,需与第一口主食嚼服。

- 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发挥作用,但存在体重增加、水肿、心血管不良反应等风险,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 二肽基肽酶 - 4(DPP - 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通过抑制 DPP - 4 活性,延长内源性胰高糖素样肽 - 1(GLP - 1)的作用时间,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风险低,不增加体重,适用于老年患者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 钠 -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SGLT - 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促进尿糖排泄降低血糖,同时具有减轻体重、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预后等潜在益处,常见不良反应为泌尿生殖道感染和酮症酸中毒风险增加。

- 胰高糖素样肽 - 1(GLP - 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除具有降糖作用外,还可延缓胃排空、降低食欲,有助于体重控制,多为皮下注射给药,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 胰岛素:当口服降糖药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应启动胰岛素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或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案。

糖尿病的新兴治疗手段

(一)干细胞治疗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和旁分泌等多种特性而备受关注,研究表明,MSCs 移植后可在体内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补充胰岛β细胞数量;同时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微环境,减轻胰岛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目前,多项临床研究正在探索不同来源(如骨髓、脐带血、脂肪组织等)MSCs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细胞来源有限、移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