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了解症状、治疗与预防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胆囊炎的定义及分类
  2. 胆囊炎的病因
  3. 胆囊炎的症状
  4. 胆囊炎的诊断
  5. 胆囊炎的治疗
  6. 胆囊炎的预防
  7. 中医对胆囊炎的认识与治疗
  8. 胆囊炎的日常注意事项

胆囊炎的定义及分类

(一)定义

胆囊炎是指由胆囊结石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在胆囊内发生的炎症反应,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二)分类

根据起病急缓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又可根据患者是否同时患有胆囊结石分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约95%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导致的胆囊慢性炎症,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

胆囊炎的病因

(一)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主要致病原因包括胆囊管梗阻,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滞、浓缩,形成高浓度的胆汁,而高浓度胆汁具有细胞毒性,会对黏膜产生损伤;以及细菌感染,致病菌可从肠道逆行至胆囊,在胆汁淤滞的环境下,致病菌更易于急剧繁殖。

(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病因目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通常在老年、危重患者中发生,也有研究认为此病是长期肠外营养、艾滋病的并发症,致病因素主要是胆汁淤滞和缺血,病情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更容易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等重症情况。

(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是主要病因,结石可导致胆囊管反复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炎症反应、瘢痕形成和胆囊功能障碍,低纤维、高能量饮食可增加胆汁胆固醇含量增高,容易形成结石;某些药物可导致胆囊容易形成结石,如头孢曲松、避孕药等;体质量快速降低,如不合理的减肥,也可能导致胆囊形成结石。

(四)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肠源性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寄生虫、病毒感染是少数慢性胆囊炎的病因,如蛔虫、梨形鞭毛虫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胆囊排空障碍导致胆囊向肠道排出胆汁的时间延长,胆囊内胆汁淤积,胆囊增大,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胆囊缺血,如胆囊壁血管病变、大型非胆道手术,以及败血症、休克、严重创伤等重症疾病,都可能造成长期的胆囊黏膜缺血和局部炎症反应、坏死,代谢因素方面,某些原因致胆汁酸代谢障碍时,胆盐长期的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亦可引起化学性慢性胆囊炎症。

胆囊炎的症状

(一)急性胆囊炎

- 疼痛:常于夜间发作,开始时仅有上腹部胀痛不适,逐渐发展至阵发性绞痛;疼痛剧烈时,会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常诱发突然发作;如果病情发展,疼痛会持续性、阵发性加剧。

- 消化道症状:一般合并轻至中度发热,一旦出现寒颤高热,则表明病情非常严重;按压右上腹有疼痛,有的患者疼痛非常明显,整个腹部肌肉紧张、僵硬,按下去时疼痛,抬手起来更疼;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轻重不一的黄疸,即皮肤、眼睛黄染,尿液黄色加深。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有嗳气、饭后饱胀等症状。

(二)慢性胆囊炎

症状一般不典型,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胀痛不适,腹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会牵涉到右肩背部,很少出现畏寒、高热和黄疸,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因为胆囊结石导致的慢性胆囊炎常有胆源性消化不良,表现为嗳气、饭后饱胀、腹胀和恶心等症状。

胆囊炎的诊断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病史询问,观察是否具有胆囊炎的诊断可能,然后建议患者接受体格检查、血象检查、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此进一步确诊,明确患者腹痛等不适是否由胆囊炎引起;明确患者是否同时患有胆石症;明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以及患者身体整体状况,以便制定治疗方案;需要与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肺炎及急性心肌梗塞、高位阑尾炎、肝脓肿、胆囊癌等症状相似的疾病相鉴别,排除这些疾病的可能性。

胆囊炎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主要为解痉止痛、抗感染和利胆等,常用药物有阿托品、哌替啶等解痉止痛药;氨基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来控制感染;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等用于利胆。

(二)手术治疗

当疾病严重或者发病初期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时,需要考虑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对于急性期的重症胆囊炎患者,如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等情况,也需要及时手术干预。

胆囊炎的预防

- 合理饮食:保持清淡、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过量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维持胆汁的正常成分和排泄。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身体各器官能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 适当运动: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降低患病风险。

-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肥胖、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的异常变化。

中医对胆囊炎的认识与治疗

在中医学中,胆囊炎被归属于“胆胀”“胁痛”范畴,其发病多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肝胆失疏泄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胆囊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如大柴胡汤等具有疏肝利胆、消炎止痛的功效,针灸可选取相关穴位如太冲穴、阳陵泉穴等进行刺激,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艾灸则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辅助改善胆囊炎患者的不适症状。

胆囊炎的日常注意事项

- 饮食调整:在发作期间,应严格禁食,待病情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 休息与活动: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身体恢复,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适当的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加重胆囊炎的症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