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膀胱炎,这个看似普通的泌尿系统疾病,实则给众多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无论是急性发作时的剧烈疼痛,还是慢性反复的折磨,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探讨膀胱炎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病症。
病因探究
(一)细菌感染
1、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是引发膀胱炎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变形杆菌、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较为常见,这些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膀胱,引发炎症。
2、感染途径
- 上行性感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尿道口靠近阴道和肛门,使得细菌容易从尿道口进入膀胱,特别是在婴儿期、新婚期、妊娠期以及老年女性中更为常见,男性在泌尿系检查经尿道腔内操作后或留置尿管后,也易发生上行性感染。
- 下行性感染:当肾脏存在感染时,细菌可随尿液经输尿管进入膀胱,引发膀胱炎。
(二)非细菌性因素
1、间质性膀胱炎: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膀胱炎,病因尚不明确,既无细菌感染,也无病毒或真菌感染,有观点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也可能与慢性肉芽肿病相关,甚至可能是神经性病变。
2、化学性膀胱炎:静脉注射环磷酸胺等药物,其代谢产物可使膀胱黏膜受到刺激,导致严重的膀胱炎,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引发膀胱炎。
3、放射性膀胱炎:膀胱接受放射线照射数月或数年后,剂量超过一定阈值(40 - 65Gy)即可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血尿是其主要症状,病理改变类似环磷酸胺所致的膀胱炎。
4、其他因素:如梗阻因素(包括先天性异常、肿瘤、结石、狭窄、前列腺增生等)、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如糖尿病、贫血、慢性肝病、慢性肾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医源性因素(导尿、尿道扩张、膀胱镜检查等操作)、解剖因素(女性尿道特点)、性激素变化以及阴道内应用杀精子剂等,都可能增加膀胱炎的发生风险。
症状表现
(一)排尿异常
1、尿频:患者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但每次排尿量可能较少,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其敏感性增加,稍有尿液便会触发排尿反射。
2、尿急:常突然有强烈的尿意,难以控制,甚至出现尿失禁的情况,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
3、尿痛:排尿时或排尿后,尿道或膀胱区域会出现烧灼感或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尿液异常
1、尿液浑浊:由于膀胱黏膜受损,细胞脱落、细菌及炎性渗出物混入尿液,使尿液变得浑浊不清。
2、血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即尿液中含有红细胞,肉眼可见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样,这通常是由于炎症导致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破裂所致。
3、脓尿:尿液中可能含有脓性分泌物,使尿液呈现出异常的外观和气味。
(三)全身症状
1、发热:在膀胱炎较为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达 38℃甚至更高,这是身体对感染的全身性反应。
2、寒战:常伴随发热出现,表现为全身发冷、颤抖,是身体产热和散热失调的表现。
3、疲劳乏力:炎症消耗身体能量,使患者感到疲倦、无力,影响日常活动和精神状态。
4、恶心呕吐:可能与炎症反应刺激消化系统功能有关,部分患者在病情较重时会出现此症状。
(四)下腹部疼痛
1、膀胱炎可引起下腹部疼痛或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痛,并可能向腰部或背部放射,这是因为膀胱位于下腹部,炎症刺激膀胱壁及周围组织,导致疼痛产生。
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症状持续时间、既往病史(如是否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手术史等)、生活习惯(如饮水量、个人卫生习惯、性生活情况等),以及是否接触过可能的诱发因素(如药物、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对于女性患者,还需了解月经周期、生育情况等。
(二)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医生会通过视诊观察患者腹部是否有膨隆、压痛等情况;触诊时按压患者的下腹部,检查膀胱区是否有压痛,同时检查双侧输尿管走行区和肾区是否有叩击痛,以初步判断炎症的范围和可能的病因。
2、尿道口及外阴检查:观察尿道口有无红肿、分泌物,外阴是否有异常赘生物或炎症表现,这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局部感染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通过检测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比重、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尿液中白细胞增多通常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2、尿液细菌培养 + 药敏试验:这是确诊膀胱炎的重要依据,通过尿液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则能够测定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指导,一般每毫升尿细菌计数超过 10 万即可确诊为尿路感染,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3、血常规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全身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在急性膀胱炎患者中,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表现;慢性膀胱炎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一般无明显异常。
4、其他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病例或怀疑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肾功能检查、静脉尿路造影、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等检查,以全面评估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饮食调整:患者应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宜清淡,多喝水,每天至少摄入 2000 毫升水分,以增加尿量,促进排尿,冲刷尿道,有助于缓解症状和减轻炎症,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2、个人卫生护理: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至关重要,勤换洗内裤,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肛门,避免粪便污染尿道口,对于女性患者,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外阴,保持性生活卫生。
(二)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根据尿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是关键,常用的抗生素包括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以及青霉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等),治疗疗程一般为 3 - 7 天,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口服抗生素治疗,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随意更改剂量。
2、对症治疗:对于伴有明显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来缓解膀胱颈和尿道平滑肌的痉挛,减轻排尿困难的症状;对于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