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人类健康的“无声杀手”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定义与范畴
  2. 发病原因
  3. 临床表现
  4. 检查与诊断
  5. 治疗措施
  6. 预防策略
  7. 心血管疾病的社会影响

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各个方面,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定义与范畴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组涉及心脏或血管的疾病的总称,它涵盖了多种病症,包括冠心病(如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中风、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炎、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疾病以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和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疾病在病理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在很多情况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心血管疾病这一复杂的疾病谱系。

发病原因

(一)危险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还可能引发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2、血液黏稠:现代生活中的诸多因素,如情绪不稳定、过量饮酒、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环境污染等,可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减慢,血液流速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进而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

3、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使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升高,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血管组织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出现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形成的情况,会使血管壁存在缺陷,导致血管舒缩不畅,容易阻塞或破裂。

5、酗酒:大量饮酒会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6、糖尿病:随着病情发展,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7、其他因素: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增长、男性性别、种族、遗传等因素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潜在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共有的重要病理基础,血液中的脂质在内膜上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使动脉管壁弹性下降,管腔变窄,进而影响血液循环。

2、血管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会引发炎症反应,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

3、血流动力学异常:如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状态发生改变,对血管壁产生更大的压力,加速血管病变的进程。

临床表现

(一)心血管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二)脑血管疾病

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

检查与诊断

(一)常规检测项目

主要包括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测定等。

(二)影像学检查

- 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肌是否肥厚、心脏瓣膜的活动情况等。

-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用于评估心肌的血流灌注和代谢情况,帮助发现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管镜: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的部位和程度,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 头颅CT和MRI: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对于诊断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和方向,评估脑血管的供血情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

1、保持心态平衡: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尤其是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更应放宽胸怀。

2、适当运动: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冬季应在太阳升起后锻炼,避免机体突然受寒冷刺激而发病。

3、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至理想水平,服用有效调脂药物,控制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异常代谢状态,戒烟。

(二)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血管疾病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血脂等,对于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等,针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也有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三)外科治疗

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供血,对于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可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手术修补心脏畸形。

(四)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平稳后,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预防策略

(一)一级预防(发病前预防)

1、防止栓塞:注意保暖,高危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进行抗栓治疗。

2、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戒烟少酒,劳逸结合;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g。

3、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如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籽等,有助于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

4、控制血压和血脂: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可明显降低,积极控制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的社会影响

心血管疾病不仅对患者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其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药物治疗,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劳动力丧失和残疾,也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对于减轻社会负担、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群体,其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表现各异,通过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策略,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