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已不再是小众的健康问题,而是成为了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宛如隐匿在人们生活中的“杀手”,悄无声息却又极具杀伤力。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以高血压为例,患者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血压长期升高,会逐渐损伤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长期高血压易引发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还可能导致脑动脉硬化,引发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糖尿病肾病,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致使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足部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截肢,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慢性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六成。
慢性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在某些慢性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其后代患相应疾病的概率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关键因素,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使人体摄入过多的钠离子、脂肪和糖分,增加代谢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缺乏运动则会使身体消耗热量减少,体重增加,肥胖又进一步加重了慢性病的风险,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身体会处于应激状态,体内激素分泌失衡,如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加,影响血压、血糖调节,也易诱发慢性病,环境污染同样不容忽视,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有毒化学物质等被人体吸入后,会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几率。
面对慢性病的严峻挑战,科学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在个人层面,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合理膳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适量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增强心肺功能的有效途径,每周应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提高肌肉量,要学会应对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体检能早期发现慢性病的蛛丝马迹,如每年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干预。
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提高民众对慢性病的认知度和防控意识,开展社区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手册等活动,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学校也应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对食品行业、餐饮行业的监管,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倡导健康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完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便利的运动场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慢性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只有提高认识、积极行动,才能有效遏制慢性病的蔓延,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让每个人都能在健康的道路上畅行,远离慢性病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