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孕期,准妈妈们满心期待着新生命的到来,渴望给予腹中宝宝最好的呵护,一些看似平常的孕期护理做法,实则可能暗藏风险,对母婴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以下是孕期护理中常见的错误做法及其危害,准妈妈们可要提高警惕,科学护理,保障孕期顺利度过。
盲目进补
许多孕妇一旦得知怀孕,就被家人视为重点保护对象,各种补品轮番上阵,大量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猪蹄汤、排骨汤等,认为这样能保证胎儿营养充足、长得壮实,但实际上,过度进补可能导致孕妇体重增长过快,引发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增加分娩难度,而且胎儿过大还可能面临难产、肩难产等问题,出生后低血糖等异常状况的风险也会升高,正确做法应是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均衡饮食,根据孕期不同阶段合理调整营养摄入,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适量摄取,孕早期胎儿生长相对缓慢,孕妇饮食与孕前相似即可;孕中晚期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虾肉、豆类)、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以及钙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的摄入。
长时间卧床休息
不少孕妇担心活动会伤到胎儿,自诊断怀孕起便整日卧床,其实,除非医生有特殊医嘱,如存在前置胎盘、先兆流产等情况需要绝对卧床保胎外,正常孕妇长期卧床反而不利,长期卧床会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腹胀等不适;血液循环减缓,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肌肉力量减弱,不利于分娩时用力,建议孕妇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孕妇瑜伽、游泳(孕中期后视情况)等,每天可散步 30 - 60 分钟,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孕妇瑜伽能增强身体柔韧性、平衡力与肌肉力量,但需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游泳有助于减轻关节负担,缓解孕期腰背痛,但要注意泳池卫生与安全,水温适宜,避免腹部受寒。
忽视口腔护理
孕期激素水平变化会使牙龈变得敏感脆弱,容易红肿出血、滋生龋齿,有些孕妇因担心治疗影响胎儿,即便牙痛难忍也强忍着不去看牙医,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严重的口腔感染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导致宫内感染,威胁胎儿安全,孕期更应注重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若出现口腔问题,应及时告知牙医自己怀孕的情况,医生会选择孕期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进行处理,如孕中期(4 - 6 个月)是相对安全的口腔治疗期,可进行洗牙、补牙等操作,尽量避免 X 光检查。
随意用药
孕妇生病时往往陷入两难境地,既担心疾病对自身和胎儿有害,又害怕药物有副作用而不敢吃药,比如感冒发烧时硬扛着,结果病情加重发展成肺炎;皮肤瘙痒就自行涂抹药膏,却不知某些外用药物含有致畸成分,实际上,并非所有药物都会危害胎儿,关键在于遵医嘱用药,孕妇用药前务必告知医生怀孕周数、用药史等信息,医生会根据病情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且能有效治疗疾病的药物,像孕期感冒,若症状较轻可通过多喝水、多休息缓解;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止痛,其属于孕期相对安全的药物;若患皮肤病,医生可能会开具炉甘石洗剂等温和止痒药物。
频繁摸肚皮
抚摸肚皮本是孕妇与未出生宝宝亲密互动的方式,很多孕妇乐此不疲,但如果手法不当或过于频繁,可能引发宫缩,尤其是孕晚期,子宫较为敏感,不当刺激易促使子宫收缩,增加早产风险,正确做法是掌握正确的抚触方法:从孕中期开始,孕妇可轻轻抚摸肚皮与胎儿交流,动作轻柔舒缓;进入孕晚期后,为避免诱发宫缩,可减少直接摸肚皮的次数,改为语言沟通、播放轻柔音乐等方式与胎儿互动,若感觉有宫缩频繁出现,应立即停止刺激并就医检查。
孕期护理关乎母婴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准妈妈们要摒弃这些错误做法,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定期产检,与医护人员紧密配合,以最佳的身心状态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让孕期成为一段安心、愉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