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多种复杂的病因,在医学领域,对黄疸的观察和诊断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病情,还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关键依据,本文将深入探讨黄疸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等,以期提高大众对黄疸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黄疸的定义与分类
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的现象,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大类。
(一)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和排泌能力,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及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溶血、蚕豆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二)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因而血液非结合胆红素增高,由于肝细胞的肿胀和炎症浸润,使胆汁排泄受阻,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也增加,从而出现黄疸,多见于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毛细胆管或肝外胆管阻塞或胆汁淤积,使胆汁排泄受阻,导致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入肠道,逆流入血,使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升高,从而产生黄疸,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前者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胆汁淤积等;后者常见于胆总管结石、胆管癌等胆道梗阻性疾病。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指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存在先天性缺陷,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而引起的黄疸,常见的有 Gilbert 综合征和 Crigler - Najjar 综合征,这类黄疸通常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且多数患者症状较轻,预后良好。
黄疸的临床表现
黄疸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其程度可因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类型的黄疸还可能伴有其他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
(一)溶血性黄疸
除黄疸外,患者常伴有贫血、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肝脾肿大、酱油色尿等,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还可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嗜睡、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肝细胞性黄疸
黄疸通常较轻至中度,皮肤、黏膜及巩膜呈浅黄或深黄色,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腹水、下肢水肿等肝硬化的征象。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黄疸较为明显,皮肤、黏膜及巩膜呈暗黄色或黄绿色,且瘙痒症状较为突出,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由于胆汁排泄不畅,患者还可出现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样;尿色深黄,如浓茶样,长期的胆汁淤积还可能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出现体重下降、维生素缺乏等营养不良的表现。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多数患者黄疸症状较轻,仅在体检或偶然情况下发现巩膜轻度黄染,一般无其他不适症状,肝功能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轻微异常。
黄疸的诊断方法
准确的诊断是治疗黄疸的关键,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黄疸的出现时间、进展情况、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如肝炎病史、肝胆疾病史、用药史等)、家族史(是否有遗传性疾病),有助于初步判断黄疸的病因和类型。
(二)体格检查
全面的身体检查对于发现黄疸及其相关体征具有重要意义,重点检查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颜色变化,观察有无肝掌、蜘蛛痣、腹水、肝脾肿大等体征,同时还需检查全身其他系统是否存在异常,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黄疸的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定量测定,是诊断黄疸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初步判断黄疸的类型,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多见于溶血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导致的黄疸。
2、肝功能检查: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等指标,有助于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和损伤程度,辅助诊断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时,ALT 和 AST 显著升高;胆汁淤积性黄疸时,ALP 和 GGT 明显升高。
3、血常规检查:溶血性黄疸患者常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形态改变等溶血表现;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白细胞、血小板异常,通过血常规检查还可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黄疸。
4、尿常规和尿胆原、尿胆红素检查:尿液颜色的改变对黄疸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溶血性黄疸时,尿液呈酱油色,尿胆原阳性而尿胆红素阴性;肝细胞性黄疸时,尿液颜色加深,尿胆原和尿胆红素均阳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色变浅,尿胆红素强阳性而尿胆原阴性或弱阳性。
5、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查(评估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血脂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胆汁淤积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免疫学检查(检测自身抗体,协助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肝胆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简便、无创、经济等优点,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胆囊、胆管等脏器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结石等情况,对于鉴别肝内外胆汁淤积性黄疸具有重要价值,肝内胆管扩张提示可能存在肝内胆汁淤积;胆囊肿大、胆总管扩张则提示肝外胆管梗阻。
2、CT 检查:CT 扫描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肝脏图像,对于肝脏肿瘤、肝硬化结节、胆管狭窄等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增强 CT 扫描还可以显示肝脏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肝细胞肝癌和肝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
3、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MRI 对肝脏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对于肝脏微小病变的检测优于 CT,MRCP 是一种无创性的胰胆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胰管和胆管的形态、走行以及有无梗阻、扩张等情况,对诊断胆道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RCP 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使胰胆管显影,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下端及胰管的情况,对于诊断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等胆道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以在 ERCP 过程中进行取石、引流等治疗操作。
黄疸的治疗原则
黄疸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缓解症状,促进胆红素代谢恢复正常。
(一)溶血性黄疸的治疗
治疗溶血性黄疸的关键在于去除病因,控制溶血发作,对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先天性溶血性疾病,可根据病情选择脾切除手术;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对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慢性溶血性疾病,可使用雄激素、抗氧化剂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输血治疗以纠正贫血,应注意保护肝脏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并给予适量的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抗氧化药物,以减轻溶血对肝脏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