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民生之本、民心所向,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生命线,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农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人们对安全与健康的期望,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复杂多样,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才能为人民群众筑牢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安全则是食品的首要属性,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却屡屡见诸报端,令人触目惊心,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到地沟油事件,从瘦肉精火腿肠到染色馒头,这些问题食品不仅给消费者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让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深深的信任危机,这些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存在的诸多漏洞和监管缺失,同时也反映出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漠视法律、道德底线的丑恶行径。
在食品生产源头,一些不法农户为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违规使用农药、化肥和兽药,导致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过量使用农药可能会使蔬菜、水果中含有残留毒素,长期食用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成损害;而兽药残留超标的肉类产品,则可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甚至诱发癌症等严重疾病,一些地区的土壤、水源受到工业污染,也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食品加工环节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一些小作坊、黑工厂卫生条件差、设备简陋,缺乏基本的消毒杀菌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品,极易滋生细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从而引发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一些熟食加工店将未经处理的生肉与熟食混放,交叉污染现象严重;还有些企业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超量添加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这些化学物质长期摄入人体后,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负担,危害人体健康。
食品流通环节也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高发区,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冷链物流设备不完善,一些易腐食品如肉类、奶制品等就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而在销售终端,一些超市、农贸市场对食品的储存条件管理不善,也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夏季高温时,一些商家将冷冻食品长时间放置在常温下解冻销售,这会使食品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食用后极易引发肠胃疾病。
面对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入手,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处罚条例,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这一严厉的法律条款有力地震慑了不法分子,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
政府部门还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日常监督检查,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定期对各类食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置不合格产品,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了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在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等环节开展例行检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食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的销售行为,保障广大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放心食品。
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食品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育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在食用食品前要仔细检查食品是否变质,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三无”食品等,只有当消费者具备了足够的食品安全意识,才能从源头上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保障食品安全的道路上,企业作为食品生产经营的主体,更应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诚信经营、守法生产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消费者的需求,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积极推行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产品,企业还要加强自律,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格局,才能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食品安全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创造一个食品安全的美好社会环境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