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了解、预防与应对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胃炎的定义与分类
  2. 胃炎的病因探究
  3. 胃炎的症状表现
  4. 胃炎的诊断方法
  5. 胃炎的治疗与预防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肠胃问题愈发常见,其中胃炎更是困扰着许多人,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里的“小麻烦”,不时地出来捣乱,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究竟什么是胃炎?它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

胃炎的定义与分类

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呕吐、恶心等症状,按照临床病因及发病机制,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主要是由各种外在刺激因子,如药物、感染、应激等引起,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急性胃炎,大量饮酒、食用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能诱发急性胃炎,急性胃炎的症状通常较为突然和明显,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的上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呕血和黑便等症状。

慢性胃炎则是一种更为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病程相对较长,症状也较为隐匿,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这种细菌能够在胃内强酸环境下生存,通过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云,从而中和胃酸,保护自己,同时对胃黏膜造成持续的损害,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 - 胃反流等也可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慢性胃炎患者可能长期存在上腹部隐痛、饱胀感、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

胃炎的病因探究

1、生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胃炎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细菌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口 - 口、粪 - 口途径传播,在家庭聚餐时,如果其中一人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餐具未经过严格消毒,其他人就很容易被传染,一旦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就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

2、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胃炎类型,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自身的胃壁细胞视为抗原,产生抗体对其进行攻击,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这种情况多见于 A 型萎缩性胃炎患者,常伴有贫血、维生素 B₁₂ 吸收不良等表现。

3、物理因素:长期食用过烫、过硬、过冷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使胃黏膜受损,进而引发胃炎,有些人喜欢吃火锅、麻辣烫等滚烫辛辣的食物,频繁食用就容易损伤胃黏膜,吸烟也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性致病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同时还会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增加患胃炎的风险。

4、化学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非甾体抗炎药外,一些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干扰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保护机制,导致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从而引发胃炎。

胃炎的症状表现

1、上腹部不适与疼痛:这是胃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性质可因人而异,有的患者表现为隐痛、胀痛,有的则是刺痛或灼痛,疼痛通常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多数患者在进食后可能会出现症状加重或缓解的情况,有些患者在饥饿时疼痛较为明显,进食后疼痛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有些患者则在进食后立即出现疼痛加剧的现象。

2、消化功能紊乱

- 恶心与呕吐:胃炎患者常常会出现恶心的感觉,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食物残渣,但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能会混有胆汁或血液。

- 食欲不振:由于胃黏膜受损,消化功能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看到食物没有胃口,或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饱胀不适。

- 腹胀与嗳气:胃内气体增多,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导致患者出现腹胀的感觉,还可能伴有嗳气现象,即胃内的气体通过口腔排出,有时会伴有酸腐味。

胃炎的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来做出诊断。

1、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情况、饮食习惯、用药史等信息,在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患者上腹部存在压痛,但一般无明显的腹部肿块或其他阳性体征。

2、实验室检查

-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且准确性较高的检测方法,患者口服含有¹⁴C 或¹³C 标记的尿素溶液后,如果胃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它会分解尿素产生氨和带有标记的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标记二氧化碳含量,即可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 血常规检查:部分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情况,这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等并发症。

3、内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金标准,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水肿等情况,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程度。

胃炎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 去除病因: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采用规范的抗菌治疗方案,如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 + 两种抗生素)或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 + 铋剂 + 两种抗生素),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因药物引起的胃炎,应及时调整用药或停药。

- 对症治疗:使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胃黏膜修复;如果有消化不良症状,可给予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改善胃肠道蠕动功能。

- 支持治疗:对于有明显呕吐、腹泻等症状的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在饮食方面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粗糙食物。

2、预防措施

-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细嚼慢咽,减轻胃的负担。

-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时要洗净,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因此应尽量戒烟,控制饮酒量。

- 合理用药: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此类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或抑酸药,以减少药物对胃的损伤。

-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作息规律: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以及过度劳累等都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诱发胃炎,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表现各异,了解胃炎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胃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治疗胃炎及其他胃部疾病,让我们的胃始终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为生活增添活力与舒适。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