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农历八月十五(公历日期每年不同,如2024年对应的公历日期是X月X日)

节日名称
1、中秋节:中秋节源自古代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以后,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仲秋节: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而得名,最早见于《周礼》。
3、八月节:因节日在农历八月而得名。
4、八月会: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亮节”。
5、女儿节:因中秋节有妇女拜月、乞月等习俗,故有此称谓。
6、团圆节:因中秋节有家人团聚、一起赏月等活动,寓意团圆,所以被称为“团圆节”,最早见于明代。
节日起源
1、祭月与嫦娥奔月: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对天象的崇拜,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习俗历史悠久,早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时节,古人就有祭祀月亮的仪式,后演变成了在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固定的祭月活动,嫦娥奔月的传说也为中秋节增添了浪漫色彩,相传后羿射日成功后获得西王母赏赐的不死之药,其妻嫦娥因逢蒙逼迫,吞下仙丹奔月成为神仙,百姓们为纪念嫦娥,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拜月风俗在民间传开。
2、秋社与丰收庆典:古代人们在秋天收获季节,会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称为“秋报”或“秋社”,时间通常在农历八月中秋左右,以答谢土神的庇护并庆祝丰收,这一习俗也是中秋节的重要渊源之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3、文化融合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中秋节的节俗融合传播,并受儒家思想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团圆为主要内涵的节日,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也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历史发展
1、先秦时期:已有祭月、秋社等习俗,是中秋节的雏形阶段。
2、汉代:祭月活动逐渐普及,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节日习俗。《周礼》记载,每年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向月神祈福并进行祭祀仪式。
3、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创作了咏月的名篇,如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还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相结合,增添了浪漫色彩。
4、宋代: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描写中秋节食品的诗句,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中秋夜的热闹景象,此时,中秋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包括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
5、明清时期:中秋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样,如设“月光位”供奉圆饼、舞火龙、烧斗香、走月亮等,月饼也逐渐成为南北各地过节的必备食品。
节日意义
1、团圆与和谐:中秋节以月圆寓意团圆,象征着家人团聚、夫妻恩爱、生活美满幸福,是人们表达思念故乡、亲人之情的重要时刻,对于增进亲情、友情,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恩与祈福:祭月、秋社等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希望未来的日子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3、传承与弘扬: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通过各种习俗和活动得以传承和弘扬,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