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传统节日,而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便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带着古老的文化韵味和深厚的情感内涵,穿越千年的时光,至今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重阳节,又称重九、踏秋,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早在《吕氏春秋》的“季秋纪”中便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那时,人们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便是重阳节的雏形,也是其在远古时期作为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随着时代的演变,重阳节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习俗,成为了一个集祭祖、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古往今来,重阳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古代,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人们认为登高可以辞青,即告别春天的青涩与稚嫩,迎接秋天的成熟与收获,同时也有躲避灾祸、祈求平安的寓意,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而在众多重阳习俗中,插茱萸和簪菊花颇具特色,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不仅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更是一个充满感恩与敬老之情的日子,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重阳节又被称作“老人节”,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这一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一天,各地都会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共享天伦之乐。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也为重阳节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屈原曾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描绘了重阳节时的神秘氛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道出了游子在重阳佳节对亲人的思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在重阳时节的那份真挚情感。
重阳节,它是岁月长河中的一抹温暖色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人们心中那份对亲情、友情、长寿和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传承和弘扬重阳节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身边的老人,共同度过一个温馨、美好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