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的种类与治疗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胃炎的种类
  2. 胃炎的治疗

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指的是各种外在或内在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胃炎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了解胃炎的种类及其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胃炎具有重要意义。

胃炎的种类

1.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多种病因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性病变,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

- 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应激状态,可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发生急性胃炎。

- 药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抗生素等,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胃炎。

- 酒精: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急性胃黏膜损伤甚至出血。

- 创伤和感染:物理性损伤(如胃内异物、留置胃管等)和细菌毒素(进食不洁食物或过期变质食品)均可诱发急性胃炎。

根据病理变化,急性胃炎可分为:

- 急性单纯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无明显糜烂和出血。

- 急性糜烂性胃炎:胃黏膜除充血、水肿外,还有糜烂和浅表性溃疡。

- 急性腐蚀性胃炎:多由吞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引起,唇部、咽喉部呈现灼伤表现,胃黏膜呈现不同颜色的腐蚀呈现。

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反应及萎缩性病变,其病因包括: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这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可以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症反应。

-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

-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暴饮暴食等,均可能损伤胃黏膜。

- 精神因素:精神压力大、焦虑等情绪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健康。

根据病理诊断,慢性胃炎可分为:

- 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主要累及胃黏膜浅层,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以红为主,伴有散在的糜烂和出血点。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或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

3. 特殊性胃炎

特殊性胃炎是特殊因素所引起的胃炎,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各异。

- 感染性胃炎: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 慢性肥厚性胃炎:胃黏膜过度肥厚,形成皱襞肥厚。

- 疣状胃炎:胃黏膜出现疣状隆起。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胃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淋巴细胞性胃炎:胃黏膜中淋巴细胞浸润。

- 化学性和放射性胃炎:由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损伤胃黏膜引起。

-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胃炎):有消化不良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

胃炎的治疗

1. 一般治疗

-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熬夜,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餐。

- 去除病因:对于由药物、酒精、应激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应及时去除病因,如停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避免饮酒,积极治疗应激状态下的原发病,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应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避免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2. 药物治疗

- 抗酸药:可中和胃酸,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 抑酸药: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胃炎的重要药物,常用的有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 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伤,常用的有复方氢氧化铝片、硫糖铝等。

- 促胃动力药:对于有胃排空延迟、腹胀、嗳气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胃动力药。

- 抗生素: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应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目前推荐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疗程为10 - 14天。

- 抗Hp治疗:对于Hp阳性患者需进行根除Hp治疗(详见上述内容)。

3. 手术治疗

对于急性胃炎引起的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或慢性胃炎伴有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胃黏膜切除术等。

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症状多样且复杂,通过合理的分类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并缓解患者的症状,患者也应重视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