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成因、危害与防治全解析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腹泻的原因
  2. 腹泻的治疗
  3. 腹泻的预防

腹泻是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与身体不适,了解其原因、掌握正确的治疗及预防方法,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腹泻的各类成因、详细阐述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手段,并介绍有效的预防措施,帮助大家全面认识和应对腹泻这一常见病症。

腹泻的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多种病毒可引发腹泻,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常在人群聚集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等传播,它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以及密切接触等途径感染人体,轮状病毒则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可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感染后患儿常出现水样便,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是常见的致病细菌,大肠杆菌某些特定菌株能产生毒素,破坏肠道细胞,引起腹泻,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中,感染后除了腹泻,还可能伴有腹痛、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志贺氏菌引起的痢疾较为严重,可导致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致腹泻,阿米巴原虫寄生于结肠,可引起肠黏膜溃疡,大便呈果酱样,带有腥臭味,贾第鞭毛虫多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感染,患者常表现为长期慢性腹泻,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且易被误诊。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食物因素

饮食不当是腹泻的常见诱因之一,过多摄入生冷食物,如大量冷饮、冰淇淋等,会刺激胃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发腹泻,食用过期、变质或被细菌、霉菌污染的食物,其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出现腹泻症状,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者饮用牛奶后,也会出现腹泻、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2、药物因素

许多药物可能引起腹泻作为不良反应,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发腹泻,某些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部分患者在服用后可能出现干咳、腹泻等副作用,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过程中,会对增殖活跃的胃肠道黏膜细胞造成损害,从而引起腹泻,这是癌症患者常见的治疗相关并发症之一。

3、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导致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引起溃疡和炎症,患者常反复出现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症状,克罗恩病则可影响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消化道部位,以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多见,其腹泻常伴有腹痛、体重减轻、发热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随着肿瘤的生长,会刺激肠道分泌增加、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泻症状,且常伴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表现。

4、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胃肠蠕动加快,可出现腹泻症状,且大便次数增多,常伴有心慌、手抖、多汗等高代谢表现,糖尿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累及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累及肠道,引发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的治疗

(一)补液治疗

对于腹泻患者,尤其是儿童、老人及重症患者,补液至关重要,轻度脱水可选择口服补液盐(ORS),它含有适量的电解质和葡萄糖,可有效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预防脱水进一步加重,对于中重度脱水患者,需静脉输液治疗,常用的液体有生理盐水、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等,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水平等调整输液量和速度,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腹泻

- 病毒性腹泻: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补充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于少数严重病例,如轮状病毒腹泻导致脱水严重、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合并的细菌感染。

- 细菌性腹泻:可根据粪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大肠杆菌感染常用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沙门氏菌感染多选用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可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 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常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贾第鞭毛虫感染多采用甲硝唑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重复感染。

2、非感染性腹泻

- 食物因素:停止食用可疑食物,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粥、面条等,对于食物过敏或不耐受者,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食物,可采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药物减轻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促进胃肠黏膜修复。

- 药物因素:若腹泻是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应首先评估是否需要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对于不能停药的情况,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对症治疗,同时可加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 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需根据病情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肠道肿瘤则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分期等因素。

- 全身性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如甲亢患者需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或放射性碘治疗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使血糖达标,从而改善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症状,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腹泻,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治疗原发病,同时对症处理腹泻症状。

(三)对症治疗

1、止泻药物:常用的止泻药有洛哌丁胺、蒙脱石散等,洛哌丁胺可作用于肠道平滑肌,抑制肠蠕动,减少肠液分泌,从而缓解腹泻症状,蒙脱石散则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肠道内的毒素、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并将其固定在肠腔表面,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同时可覆盖肠道黏膜,保护肠黏膜免受损伤,达到止泻的目的,但需注意,对于感染性腹泻,在使用止泻药时应谨慎,避免因止泻而导致毒素在体内积聚加重病情。

2、肠道调节剂:肠道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补充肠道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状态,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对于肠道动力异常导致的腹泻,可使用匹维溴铵等钙离子拮抗剂,它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肠道平滑肌,缓解肠道痉挛,恢复正常的肠道蠕动节律,减轻腹泻症状。

3、缓解腹痛药物:若腹泻伴有腹痛症状,可使用山莨菪碱等解痉药物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但山莨菪碱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口干、面红、视物模糊等,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

腹泻的预防

(一)注意饮食卫生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新鲜、干净的食物,避免食用过期、变质食物。

2、生熟分开处理食材,防止交叉污染,加工食物时要彻底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海鲜等食品,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烹饪肉类时,确保内部温度达到安全标准,鸡肉应达到 75℃以上,牛肉、猪肉等应达到 80℃以上。

3、注意饮水卫生,饮用开水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水源,避免直接饮用生水或未经检测的水源,尤其是在外出旅行或到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时。

(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饭前便后要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揉搓手心、手背、手指间等部位,洗手时间不少于 30 秒,这可以有效去除手上沾染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防止病从口入。

2、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干燥,排便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