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小区有电工维修部门吗
小区一般都会有电工维修部门。电工岗位主要工作有:
1、负责本小区的高、低压线路、电机和电气设备的安装、修理与保养工作。
2、认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电力技术,熟悉所管辖范围内的电力、电气设备的用途、构造、原理、性能及操作维护保养。
3、严格遵守部颁电路技术规程与安全规程,保证安全供电,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转。
4、经常深入现场,巡视检查电气设备状况及其安全防护,倾听操作工的意见,严禁班上睡觉。
5、认真填写电气设备大、中修记录(检修项目、内容、部位、所换零部件、日期、工时、备件材料消耗等项)积累好原始资料。
6、掌握所使用的工具、量具、仪表的使用方法并精心保管,节约使用备件、材料、油料。搞好文明生产,做好交接班记录。
开一个小区便民维修店可行吗
刚开始生意可能会比较清单。
先做一下调查,主要看看附近有多少长住居民,然后要做一下推广,让附近居民都知道在这个地方有维修店,可以印一些卡片,写明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当然越全越好,要看你技术怎么样,如果生意不好也请不起员工。
口碑很重要,技术好的话,顺便也可以拍拍抖音,扩大宣传力度,人气旺了可以卖东西。
我关注了一个专门做维修的头条号,农村的,他一百多万粉,他好像是免费给人家修,做自媒体,都没有店面 就在家里做。头条有扶持奖励,还卖家乡土特产,生意不错。可以参考学习一下。
【灵兽山】观点:小区便民维修店是社区商业的一个业态,是一种服务模式。居民对这个服务是有需求的,不过这个需求具有刚需低频的特性。便民维修店还需要付出租金,因此市场需求容量、消费频次,成本投入是衡量开店的基础,而其他商品或服务的盈利才是开店的要素,如果能运用社群来连接更多用户,做好渠道和口碑,家政便民维修店就值得一开。
一、小区居民基数足够多及刚需低频的需求转化,不见得能维持生存
做小区便民维修服务,首先想到是找个人多的地方设个点,这样感觉潜在需求就会多,这个认知本身没错,本质上就是流量选址逻辑,流量池越大转化几率越高。
家政维修虽然是刚需,但并不是频繁出现频率较低。一般家里的维修小问题,很多居民能自己解决,比如换灯泡,主要是出现棘手问题的可能不多。开店就需要付房租并产生一些其他费用,另外,这些维修需求可能还面对竞争者蚕食。
老旧小区不代表家里维修的频率就比新小区高,也不代表就没有物业管理,只不过服务质量或许不高而已。尤其物业公司,本身就负责停车管理、保洁绿化、安全管制、家政维修、家政清洁等等工作,基本都会收取物业费。
这样每个服务定价都是建立在总体费用上来核算,其摊销的成本会较低,而小区居民也因为缴纳了物业费,选择物业来维修的几率也不低,甚至有些物业上门维修只是收取材料费,这样的模式对自己开家政便民维修店是较大的威胁,并且竞争者不仅仅物业一家。
看本质,居民人数越多维修需求也会越多,这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仅仅这样的便民服务模式,并不能保证生存所需,即使手艺更好或者收费更有竞争力。
二、维修盈利和衍生品销售能创造利润,但缺乏深度和连续性
维修盈利显而易见了,是一种赚钱方式,另外就是通过更换配件赚配件差价盈利,这个也没问题。水电管线、电器维修、旧房维修等等,都可以维修并更换配件来盈利。但问题也有,就是缺乏连续性。
社区维修不像社区便利店和洗衣店,更贴近居民并且复购率也高。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业务持续现金流不足,只能考虑利润也就是定价高一些,但物业和其他竞争者因素也不能忽视。而所谓的旧房改造翻新这样有高利润空间的业务,居民或许会选择相对专业一些的装修公司。
看本质,维修与衍生品销售赚钱,这根本上就是基本盈利模式,也只能这样搭配,并不稀奇也不是很有竞争力,也许服务和口碑不错,会带来一些认可和商机,但还是缺乏深度盈利能力,有一些不确定,需要核算。
三、抛弃坐商思维,通过网络和社群连接全域性需求
小区便民维修店考虑成本,不见得需要最好的位置,但一定要让每户知道有这个店和业务,知道联络方式。很多人都会发现在楼道里看到维修和换锁开锁的小广告,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个只是地推方法,而并没有脱离坐商思维。
社群社交时代,家政维修也可以通过小区业主群,本地生活服务类APP等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流量需求,而不仅限于固定小区商圈。比如我的经历,帮家里维修的师傅我都不知道他在哪有店,但我知道他的用户群体遍及这个城市的好几个行政区。
看本质,大部分的小区维修都不见得需要马上解决,互联网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如果通过社群和互联网来获取更多用户,并且完成轻重缓急的维修时间安排,便民维修店的生意和价值就会延伸。这就是脱离坐着等客的思维,另外把业务当做服务,服务好第一次,后续的成交机会也很大。
四、建议与结语
在老旧小区开个便民维修店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刚需不见得能赚钱,开在小区的五金店并不少。因为房租和竞争等成本原因,需要用更多方法找到用户,这个时代只靠手艺和赚差价做生意,显然比较被动,有几点建议:
(1)可以考虑和物业合作,获取一些渠道和机会,但要衡量成本。
(2)多加入几个周边小区社群,整合潜在用户。
(3)多与小区其他业态合作,比如便利店和洗衣店等,实现流量共享。
最后,时代告诉我们,现在无论做什么层面的买卖,都需要一些新思维和方法。还有要抛弃被逼无奈才开店的想法,将精力投入在做好服务上,机会还是有的。
我是灵兽山,20年零售践行者,100余家零售咨询项目!关注战略、增长、升维转型、社交裂变、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欢迎关注!皆是原创!期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