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是什么概念
据外国媒体2月2日报道,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发表了一份数据,在2020年之内,全球芯片销售总额为4390亿美元。其中,美国芯片的销售额就占据了约47%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080亿美元(约13440亿人民币)!通过这份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几乎垄断了半个市场,独占芯片领域半壁江山。而高通则是无线科技创新者,他在3G、4G,以及5G推动的事情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无线科技领域第一人”!该公司的代表作品是骁龙系列处理器,现在我们使用的手机大多都是骁龙系列处理器。
最后博通则专注于有线和无线通信,该公司业务范围非常广,生产着各种各样的芯片,而这些芯片对网络设备非常重要。比如说,笔记本内置的网卡,有许多都是使用的博通芯片,许多路由器也是使用的博通芯片。
有人说芯片1纳米就是极限了,以后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光刻机还有用没有
芯片纳米极限
在到达5nm的制程极限之后,CPU要怎么继续发展?
也许发展到特定高的工艺制程之后,CPU的发展方向朝架构进化方面改进,而不是再一味强调制程方面的提升了。
大概10年前奔腾4的时代,CPU的核心频率就到瓶颈了,10年来几乎没有再提升,那时候还有人担心频率到达极限了CPU就发展不下去呢…… 但这10年里CPU性能提升了几十倍。频率和制程都是简单的指标,很多人只知道这两项指标。但实际上CPU的性能提升主要依靠逻辑设计的改进,工艺改进反而是次要的。而单从工艺上说,制程也不是唯一改进的地方,例如2011年Intel开始应用“3D晶体管”生产CPU,让CPU功耗下降了一半。而去年中国团队在实验中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让芯片工艺发展有了一个新方向。
请问摩尔定律的极限是什么呀?CPU变到多少纳米时才是摩尔定律的极限?
摩尔定律没有极限。至少在现在还是在发挥他的作用。
楼主啊,你还没明白我的意思吗?没有极限,不管工艺怎么样,摩尔定律一直在发挥作用。。
那个时候恐怕都没用晶体管了。但是至少现在无法预料以后的东西。。。
为什么芯片5nm是极限
.。。因为 目前的芯片工作的模式还是经典逻辑电路。
当制程小于5nm, 量子效应占主导地位。譬如量子遂穿,测不准,纠缠,经典逻辑就工作不了了
个人觉得1nm之后应该还会有0.Xnm的新工艺出现!
发展方向:用石墨烯或碳纳米管等新材料替代硅、提高光刻机分辨率或许能实现突破!
1nm工艺确实是当前半导体工艺的光锥和视界,现在没有人知道1nm之后的半导体工业会发生什么!但一般情况下,人类都不会在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选择回避,而是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其他突破口!
其实早在2016年,隶属美国能源部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Ali Javey 团队宣称突破了物理极限,成功创造1 纳米晶体管。
该实验室利用二维材料技术用二硫化钼、碳纳米管和二氧化绝缘体锆实现了栅极长度1nm的晶体管。该成功公布在当时《科学》杂志上。
目前,这一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毕竟在14nm的制程下,一个模具上就有超过10亿个晶体管,而要将晶体管缩小到1nm,大规模量产的困难有些过于巨大。
那如果1nm工艺要达到量产,留给人类还有多少时间呢?在不考虑半代工艺的前提下,半导体工业还有5、3及2nm工艺总计3代的可发展余地。
现有芯片制造的原材料是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硅芯片。一块非常小的芯片实际上整合了数以亿计的晶体管,每个晶体可看作是一个可控的电子开关,晶体管由源极、漏极和位于他们之间的栅极所组成,电流从源极流入漏极,栅极则起到控制电流通断的作用,从而产生0 1数字信号,在目前的芯片中,连接晶体管源极和漏极的是硅元素。
然而随着晶体管尺寸的不断缩小(目前已到5nm),源极和栅极间的沟道也在不断缩短,当沟道缩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量子隧穿效应就会变得极为容易,换言之,就算是没有加电压,源极和漏极都可以认为是互通的,那么晶体管就失去了本身开关的作用,因此也没法实现逻辑电路。
那芯片的发展就此结束了吗?回答是肯定的:绝对不会停止!虽然硅芯片发展到了极限,要想突破这个极限的话,只能靠使用其它材料才代替硅了。例如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
要想做出更小制程的芯片,不仅要求材料能够达到这个极限,光刻机的分辨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要想提高分辨率,基本只能从从光源、孔径NA和工艺三个方面来考虑。
而目前唯一能做出EUV光刻机的只有荷兰的ASML。表面上看,ASML虽是一家荷兰公司,但是在它的背后却有着欧盟和美国强大力量的支撑,很多的关键技术都是由欧盟和美国提供。例如德国提供了特别先进的机械工艺,还有世界级的蔡司镜头,美国提供光源,使得ASML公司在光科技术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ASML正在研发下一代EUV光刻机,分辨率提升70% ,已逼近1nm极限!
未来虽无法预知,但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极小制程芯片的发展更不会停步,人类总会找到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