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脯蜜饯,果脯蜜饯的读音

03u百科知识网

果脯与蜜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有什么看法

史话瓜果界“ 腌菜”

蜜饯果脯是瓜果经糖煮和糖渍而成的,通常把比较湿润的产品称作蜜饯,把较干燥的产品称作果脯。果脯蜜饯是中国各地都有的特产,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在古籍中,有很多关于用蜂蜜腌制果实的记载,这些记载皆是将鲜果放在蜂蜜中熬煮浓缩,去除大量水分,借以长期保存,故称为“蜜煎”,后来演变成了“蜜饯”。蔗糖虽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但那时种甘蔗的不多,甜料仍是以蜂蜜为主。当时宫廷中,为了保存各地进贡来的果品,多采用蜂蜜浸泡的办法,让果品吃起来既有水果的味道,又能增加独特的滋味。到了宋代,蔗糖多了起来,人们就开始直接用蔗糖做蜜饯果脯。

中国的蜜饯果脯历来传有“北脯”“南蜜”之说。“北脯”是以北京、山西、河北等地的杏脯、桃脯、梨脯、苹果脯、青梅脯和金丝枣等为代表;“南蜜”则是以广东、福建、江苏等地的橘饼、瓜条、藕片、糖莲子、糖荸荠、糖姜片和青红丝等为代表。

果脯蜜饯四大派

中国的果脯蜜饯,由于各产地风俗习惯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逐步形成了京式、广式、闽式、苏式四大体系。

京式蜜饯主要以果脯类为代表, 又称北京果脯, 或称“ 北蜜”“北脯”。它起源于北京地区,清代曾为贡品。果脯是选用新鲜瓜果经糖渍、糖煮,再晒干或烘干而成。其产品特点是成品表面干燥、不黏手,呈半透明状,含糖量高,柔软而有韧性,口味浓甜,有原果风味。其中以苹果脯、梨脯、桃脯、杏脯、金丝蜜枣、山楂糕和果丹皮等最为著名。

苏式蜜饯起源于古城苏州,主要以糖渍和返砂类产品为主,现遍及江、浙、沪、皖等地。苏式蜜饯以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形态别致、色泽鲜艳、风味清雅见长。糖渍类产品表面微有糖液,色鲜肉脆,原果风味浓郁,色、香、味、形俱佳,其代表产品主要有各种梅系列,以及糖佛手、蜜金柑、无花果等。返砂类产品表面干燥,微有糖霜,入口酥松,其味甜润,代表作是蜜枣系列,以及苏橘饼、金丝金橘和苏式话梅、九制陈皮、糖杨梅、糖樱桃等。

广式蜜饯起源于广州、汕头、潮州一带,主要是以甘草味制品(俗称“凉果”)和糖衣类产品为主,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初以凉果为主,而后逐渐发展了糖衣类产品。凉果类表面半干燥或干燥,味多酸甜或酸、咸、甜适口,其代表有陈皮梅、奶油话梅、甘草杨桃等。糖衣蜜饯质地纯洁,表面结有一层白色糖霜,好像浇了一层糖,又称“浇糖蜜饯”。入口甜糯,原果风味浓。其代表产品有冬瓜糖、糖藕片、糖荸荠、糖橘饼等。

闽式蜜饯起源于福建的厦门、福州、泉州、漳州一带,当地盛产橄榄,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蜜饯,故闽式蜜饯是以橄榄制品为代表的蜜饯产品。闽式蜜饯表面干燥或半干燥,含糖量低,微有光泽,肉质细腻而致密,添加剂味道突出,入口有回味。其代表品种有大福果、化核嘉应子、十香果、良友榄、玫瑰杨梅、青津果、丁香榄、化皮榄等。

不过,蜜饯还是少吃,

对牙齿不好!

本文内容选自《嗜 戒不掉的甜蜜》

蜜饯和果脯的区别是什么?蜜饯和果脯的区别是

蜜饯和果脯是两种不同的果干制作方法,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和口感:

   - 蜜饯:蜜饯一般保持水果的形状,并且外表光滑,带有沾有糖浆或蜂蜜的光泽。口感柔软多汁,带有甜味。

   - 果脯:果脯制作时,水果因为煮熟的过程,外表会变得柔软并有一定的粘稠感。果脯的口感相对比较嚼劲,甜味也相对较浓。

2. 保质期:

   - 蜜饯:由于水果在糖浆或蜂蜜中保存,糖分和水分的含量较高,所以蜜饯的保质期一般相对较短,通常在3个月至半年左右。

   - 果脯:果脯在制作过程中经过糖浆煮熟,糖分含量较高,并且水分较少,所以果脯的保质期相对较长,一般可以保存6个月至1年以上。

果脯和蜜饯在古代就有了。在古代,我们一般听说果脯和蜜饯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时间的发展,慢食有了更精细的分工,所以果脯和蜜饯也逐渐分开。都是传统特色菜。如果说两者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做工不同。果脯的做法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要准备新鲜的水果,然后去掉皮和核,然后我们要把它切成片或块。蜜饯要用浓糖浆或者蜂蜜。这些只是一些混合物。做蜜饯的时候要准备水果,做之前水果一定要洗干净。

果脯主要是水果加工的产物,所以其营养价值主要与其生产的水果有关。它们的营养价值也非常丰富。边肖以前买过一些果脯和蜜饯,味道相当不错!因为水果富含糖分,糖分可以直接转化为能量,提高我们人体机能。此外,水果富含维生素C、矿物果酸等。虽然这些营养素的含量不是很高,但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营养价值。促进我们人类的健康,为我们提供健康的饮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