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是什么工作原理
空调的基本功能是调节房间内的温度和湿度,夏天制冷冬天制热。因此,空调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制冷过程与制热过程而已。
空调制冷的制冷工况
空调工作时不断把房间的多余热量移除至室外,使房间内温度保持人体感觉较舒适的温度范围内。空调制冷工况涉及到的有两个循环系统,分别是制冷循环系统和空气循环系统。
第一部分,制冷循环系统。
空调采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方式,有四个工作过程,分别是压缩、冷疑、节流、蒸发。
制冷剂经过毛细管节流降压,在室内侧的蒸发器中压沸腾气化,吸收房间内多余热量,把它变成低温低压气体,再经过压缩机变成高温高压气体,最后在室外侧的冷疑器中冷疑成液体,放出热量。此热量就是房间内多余的热量。
第二部分,空气循环系统。
空气循环利用电风扇强迫室内、室外的空气一一定的线路对流。目的就是提高热交换效率。室内空气从回风口进入空调,经过滤尘网进入室内测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冷却后再吸入离心风扇,最后冷风由送风口送至房间内。室外空气从空调左右两侧进入进风口,经过风扇吹至室外侧冷疑器,热交换后的热空气再从空调的背后出风口排至室外。
空调既然有制冷
工作过程就有制热工作过程。
空调的制热工作的制热工况
空调常用的制热方式一种是电热制热,另一种是热泵制热。
此图是热泵型空调的热泵制热。
都知道,冷疑器的冷疑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蒸发器进行的蒸发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现在是想要室内侧房间放热,室外侧吸热。满足这个要求只要将室外侧冷疑器改为蒸发器,室内侧的蒸发器改为冷疑器,那么空调则从制冷状态变为制热状态。这就是热泵型空调的基本制冷原理。
根据空调上述的制热的原理,应该知道空调中的四通电磁阀的作用了吧?就是起到换向作用。切换制冷剂在管道中的流向,使空调不仅能制冷还能加制热。空调的制热过程和制冷过程几乎相似,只是蒸发器跟冷疑器的工作位置互换了下。
空调制冷分为四个过程,一,压缩过程,从蒸发器也就是室内机出来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压缩机将其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像一个水泵。二,冷凝过程,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进入室外机的冷凝器,经过风扇散热,降温冷却并冷凝为液态。制冷剂散热,所以夏天空调外机是往外吹热风。三,节流过程。将低温高压制冷剂液体变为低温低压气液混合状态。四,蒸发过程,进入室内机的蒸发器,吸收房间内空气的热量,所以室内机才能吹出冷风。一个循环结束。空调是将室内空气的热量吸收,然后输送到室外。
空调是空气调节器的简称,就如同我们熟知的一样空调就是用于制冷或加热的,用它来调节空气的温度。空调制冷其实用到的是我们生活中熟知的蒸发制冷的原理。蒸发制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蒸发越快,制冷越快,温度越高、压力越低制冷就越快。
02
现在用的空调采用的蒸发工作物质一般都是氟里昂(氟里昂是总称,分很多种),氟利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无味或略有气味,无毒或低毒,化学性质稳定。
03
空调制冷过程: 先把低压的气态氟里昂被吸入压缩机,将其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氟里昂,此时的氟利昂就具有很快的蒸发特性了; 之后气态氟里昂会来到室外的冷凝器,在向室外散热过程中,逐渐冷凝成高压液体氟里昂;接着,通过节流装置降压又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氟里昂混合物。此时,氟利昂进入室内的蒸发器,通过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量而不断汽化,这样,房间的温度降低了,它也又变成了低压气体,重新进入了压缩机。如此循环往复,空调就可以连续不断的运转工作了。
空调的能效等级有五个等级,其中能效等级为一的能效比最高,也最为省电,但是能效等级为一的空调的价格也最贵,那么我们家庭使用的空调几级能效最好呢?
空调能效等级
家庭使用2级能效比效果最佳:
家庭使用2级能效比效果最佳,1级能效比的空调确实要比2级能效比的空调单位耗电量要低。但是,是否达到最佳省电效果,还需根据个人家庭使用习惯来换算。一般来说,小1匹和1匹空调连续工作10小时才能节省1.5度电,每天并不需要使用这么长时间的家庭就不需要刻意选择能效比最高的产品。有专家指出,2级能效比其实是一个“临界点”,根据测算,一般家庭使用2级能效比的空调节能效果通常达到最佳。
空调能效比
并非选择能效比越高越好:
在经过了能效比的攀比炒作后,一些不负责任的厂家已经直接将消费者带入“高能效消费的误区”。根据国家的能效标准,空调能效比分为5级,1级为3.4,表示能源效率最高,5级为2.6,表示能源效率最低。5级能效比代表了中国空调业的水平,中国制定的1级标准是一般企业努力的目标,2级代表节能型产品,3、4级代表国家的平均水平,5级产品是未来淘汰的产品。所以并不是买能效比越高的产品越省钱,这涉及到产品成本与节约电费之间的衡量。综合考虑投入、收益,有的消费者选择第2级、3级能效比的空调也许会较为合算。
空调能效等级实图
高效不等于永远高效:
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了节能空调后,总认为就是终身高效,但实际上,空调出现性能衰减现象是业界一直没有关注的问题。空调性能衰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空调的换热器效率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传统空调的换热器,使用亲水铝箔作为热交换界面,而铝箔的亲水性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的,当其亲水性衰减后,制冷时产生的冷凝水就会在铝箔翅片间形成水桥,堵塞出风风道,从而导致制冷效果衰减。此外,传统空调室外机长期暴露在各种烟尘、风沙环境下,久而久之就会积尘、变脏,而且很难清洗,这会直接导致换热效率降低,是空调性能衰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高效加长效才是空调的关键。
总结:通过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空调的能耗虽然表示了空调在能耗上的消费,但是空调的成本还要考虑空调本身的价格和空调的生产水平,通过这样的考虑,家庭空调能效等级应该选择二级、三级最好。
空调匹数原指输入功率,包括压机、风扇电机以及电控部分。因不同品牌其具体的系统及电控设计的差异,其输出的制冷量也各有不同,故其制冷量以输出功率计算。
一般来说1匹的制冷量大致为2000大卡,以国际单位换算应乘以1.162,故一匹制冷量为2000×1.162=2324W。这里的W(瓦)即表示制冷量。1.5匹的应为2000×1.5×1.162=3486W,依此类推,大致能判断空调的匹数和制冷量。一般情况下制冷量2200~2600W都称为一匹,3200~3600W为1.5匹,4500~5500W为2匹。
国家标准规定,房间空调器的大小按制冷量参数标注。比如一台型号为KFR-22GW的空调,其中数字“22”即表示这台空调的制冷量为2200W的空调器,可以简称为“22型”。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这么叫,而是叫多少多少“匹”,其实叫“匹”是完全错误的。“匹”是一种功率单位,1匹(马力)=735W(瓦),过去在日本的口头叫法把输入功率为735W空调叫1匹空调,输入功率为1470W的空调称为2匹空调......但由于空调输入功率不一定刚好是整匹,如1400W或1600W就分别称小2匹和大2匹;介于1匹和2匹之间就称1.5匹等等。
由此可见,这种叫法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其一:反映的数据并不精确,只是一个大概值;
其二:输入功率并不能准确反映空调的实际制冷量。由于空调的质量不同,其能效比也不同(能效比是反映空调制冷效率的参数,即实际制冷量与输入功率的比值,如一台制冷量为3000W的空调,其输入功率为1000W,那么能效比就是3),在输入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其制冷量却并不相同,如一台能效比为2.6,输入功率为1000W的空调,其制冷量就是2600W;而另一台能效比为3.5、输入功率同为1000W的空调,其制冷量就是3500W。可见制冷量就相差很大了,按“匹”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空调制冷量是反映空调制冷能力的重要参数,是空调选型的基本依据,家用空调一般按120-150W制冷量/平方米选型,房间西晒、隔热密封差,还可适当加大,但一般不必超过200W/平米。如一间20平米的卧室,不西晒、密封隔热好,选26型(制冷量2600W)即可;若密封隔热稍差可选30型;若西晒且密封隔热不好,可选32、35型等。如果按输入功率“匹”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由此可见,所谓的“匹”是不能准确反映空调器制冷能力的,只有按空调型号上标注的制冷量参数才是准确的、科学的。
空调匹数空调匹数是表示空调的制冷量和制热量大小,目前市场上空调匹数通常有1P、大1P、1.5P和大1.5P以及2P等,这几种空调匹数主要是指卧室里面的空调匹数,而客厅的空调匹数有大2P、大3P以及大5P以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