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输液进空气了有什么后果

03u百科知识网

有好多心脏病患者,医生说要少输液,少喝水,为什么

作为心脏科医生,查房的时候,也会关系患者全天24小时,吃了多少、喝了多少、尿了多少,还会去查护士的记录表,看看患者输了多少液。但对于每个患者关注的程度不太一样。

并不是每个心脏病患者都应该少输液、少喝水,还有一部分心脏病患者还得多输液、大量输液,而大部分心脏病都和输液关系不大,只要把治疗药物输进去,能正常吃正常喝就无需输液治疗。

一、哪些心脏病需要大量快速输液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或急性下壁伴右室心肌梗死常常出现低血压,这时候单纯通过升压药很难把血压升高,且即使单纯通过升压药升高血压,也不能达到治疗预期,这时候需要大量快速输液抢救。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或急性下壁伴右室心肌梗死,右室舒张功能不全使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静脉压进一步增高。通过大量快速输液以增加右室前负荷和心输出量,改善血流动力学,合理的扩容治疗应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左心排出量增加,血压回升,即可认为疗效满意等。

二、大部分心脏病常规输液即可,对于输液和喝水没有过多要求

对大部分心脏病,只要能正常吃喝,在不手术,不抢救,病情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要吃药控制即可,无需特意输液。而并不是要求限制输液,或限制喝水。

心脏病是一个大的范围,包括很多疾病,比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等疾病。这些疾病在相对稳定或不手术,不抢救的前提下,无需特意输液。

心脏病中最关心输液多少和喝了多少、尿了多少的心脏病是心功能不全或心衰。

三、心衰需要少输液,但不一定必须少喝水

心脏衰竭,并非一个心脏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综合征,大部分心脏病如果没有正规治疗,都可能会导致心脏扩大,进而就会出现心衰。比如上述说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律失常等等都可能会导致心脏扩大,一旦心脏扩大,就可能会出现心功能不全,从而导致心衰。

心衰简单的说就是心脏的功能不行了,无论是心脏收缩后要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这个泵血功能,还是心脏舒张后血液回到心脏准备再次输送血液的这个功能,都会逐渐下降。心衰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胸闷憋气,呼吸困难,下肢浮肿,腹部胀满等等表现。慢性心衰五年死亡率50%,严重心衰一年死亡率50%。

心衰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胸闷憋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休息,下肢浮肿等等表现,而导致这些表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内水分相对过多。如果输液多或喝水多,那么摄入的总水分多于排出的水分,那自然留在体内的水分越来越多;这些水分都需要心脏来代谢,所以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本身心脏就已经衰竭了,这时候增加心脏工作量,无疑雪上加霜,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水越来越多,自然会诱发心衰加重,甚至诱发急性心衰,导致死亡。这是心衰患者限制输液甚至限制喝水的主要原因。

输液肯定是要限制的,只要能把治疗的液体输进人体内,在这个前提下,尽量少输液,以减少心脏负担。但是并不是一定限制喝水,至少每个人生存的基础用水必须保证,否则人体缺水,会出现更多问题。

只要心衰相对稳定,或尿了正常,那么就可以正常喝水;且即使尿少,也不能单纯通过限制喝水来解决,而是要想办法调整药物,增加尿了。在喝水问题上,第一满足生理需要,第二不要过多即可,而不需要严格限制喝水。

总之,心脏病中,如果出现了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衰等问题,那么确实不能过多输液,也不宜刻意多喝水。最主要观察体重是否增加,或观察尿量是否减少,从而及时发现心功能的稳定状态,如果体重增加或尿量减少必须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以免心衰加重,诱发急性心衰,导致死亡。

在心内科的病房里,确实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医生来查房,会问患者:“昨天尿量有多少?今天早上的体重跟昨天相比,有什么变化?”待患者回答以后,医生常常会叮嘱:“水还是不要喝多了啊!”

实际上,用专业的术语来说,控制患者每日的液体摄入量(包括喝进去的,和静脉注射进去的)是容量管理的最常见手段。大部分心脏功能正常的患者,一般是不需要进行容量管理的,往往是心脏病已经进展到心力衰竭的程度,这时候容量管理就很重要了。

咱们就借着这个问题来说一说,为什么心衰患者需要容量管理,以及容量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容量管理是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减少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

当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脏的泵血效率会受到影响,尤其当射血分数出现明显下降时,心脏的每一次搏动射出的血液就减少了,这被称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我们的肾脏和内分泌系统可以“感知”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肾脏和内分泌系统会激活一系列的“反应”,来“促进”有效循环血量增加。这会导致我们通过口服或静脉摄入的水和盐分等成分被身体“留下来”,形成所谓的“水钠潴留”。

水钠潴留会使中心静脉压和心脏充盈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荷,然而,心脏又无法有效地将这些血液给射出去,其结果就是血液淤滞在组织当中:

  • 肺淤血,会导致氧合交换效率下降,患者出现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
  • 皮肤组织淤血,会出现水肿,所以心衰患者常常出现双下肢水肿;
  • 肾脏淤血,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不全等;
  • 肝脏淤血,容易出现肝功能的异常;
  • 消化道淤血,影响食欲以及食物的摄取,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

心衰引起的水钠潴留,就好像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的“恶病质”,可以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级联性恶化反应。

因此,通过容量管理来控制水钠潴留,是缓解心衰症状、降低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是治疗心衰的基石之一!

做好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注意事项

  1. 容量管理的前提是,进行了精确的容量评估。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都会使用利尿剂,利尿效应不足的时候,机体会呈现出容量超负荷的表现;而利尿剂应用过度的时候,机体会出现容量不足的表现。所以,在容量管理之前,要精确评估患者当前的容量状态,一般是要综合评估肺循环以及体循环的淤血症状,比如呼吸困难、水肿、纳差、腹胀等;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肺部啰音、肝脏肿大、下肢水肿等体征;还有胸部X线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利钠肽等实验室指标;
  2. 进行容量管理,要坚持对体重和尿量进行记录。这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干体重”,也就是身体出现淤血的症状和体征以前的重量。我们需要将当前的体重与干体重进行对比,来设定容量控制和体重管理的目标;
  3. 液体的摄入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基于体重的变化、尿量的变化,来做相应的调整。一般来说,对于慢性心衰晚期的患者而言,一天的总液体摄入量应该控制在1.5~2L以内;
  4. 对于急性心衰发作的患者,一般总液体的摄入量可能会更加严格,尽量低于1.5L/天。除了水以外,钠盐的摄入也要严格控制,应该少于每天2g
  5. 容量控制仅仅依靠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是不够的,利尿剂的使用至关重要,但是,利尿剂很容易一起机体电解质的紊乱,因此,监测电解质水平,避免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的发生,也是很重要的。

关注“家有好医赵博士”,把有价值的医学小知识分享给更多朋友们!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