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关节扭伤在日常生活与运动场景中颇为常见,无论是意外跌倒、运动不当还是外力撞击,都有可能导致这一状况发生,给患者带来疼痛与行动不便,深入了解其多方面知识对预防和妥善处理意义重大。
关节扭伤的成因
1、外力因素
- 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时,身体突然做出超出关节正常活动范围的动作,如篮球运动中的急速变向、足球运动中的激烈对抗碰撞后失去平衡倒地等,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极易扭伤,以跑步为例,若步伐过大、过快且落地姿势错误,强大的冲击力会使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损伤韧带等组织。
- 意外事故:日常行走中不小心踩空、滑倒,或者遭受车祸等外界强大暴力冲击,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可能瞬间被拉伸甚至断裂,引发扭伤,比如老年人由于身体反应相对较慢,在湿滑地面行走时更易滑倒扭伤关节。
2、内在因素
- 关节结构异常:部分人先天性关节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像踝关节内翻畸形,这使得关节在正常受力时也容易处于不稳定状态,相较于关节结构正常者,发生扭伤的风险显著升高,长期劳损导致的关节退变,如中老年人常见的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也会使关节稳定性下降,轻微的外力就可能造成扭伤。
- 肌肉力量失衡:当身体某一部位的肌肉力量发展不均衡时,例如大腿前侧股四头肌过于发达而后侧腘绳肌力量薄弱,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就无法提供稳定的动力支持与保护,一旦进行剧烈运动,膝关节周围的韧带就容易因受力不均而扭伤。
关节扭伤的常见症状
1、疼痛:扭伤瞬间,患者通常会感到关节处剧烈疼痛,这种疼痛会随着关节活动而加剧,疼痛程度因扭伤的严重程度不同有所差异,轻度扭伤可能只是活动时轻微疼痛,重度扭伤则可能静息状态下也疼痛难忍,甚至无法触碰。
2、肿胀: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液渗出,扭伤后的关节往往会出现肿胀,肿胀一般在伤后数小时内逐渐明显,皮肤发亮紧绷,严重的可波及整个关节甚至周边较大范围区域。
3、活动受限:出于自我保护机制,受伤关节会出现肌肉痉挛,同时因疼痛、肿胀以及可能存在的组织损伤,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大打折扣,像踝关节扭伤后,患者难以正常行走,上下楼梯更是困难重重;膝关节扭伤可能无法弯曲或伸直到位,影响站立、坐立等基本动作。
4、局部瘀斑:在损伤后一段时间(通常 1 - 2 天),由于出血渗透到皮下组织,关节周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瘀斑,颜色起初多为鲜红,随后逐渐变为青紫、黄褐,这是判断关节扭伤较典型的体征之一。
关节扭伤的应急处理
1、休息:一旦发生关节扭伤,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让受伤关节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可以找安全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抬高受伤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冰敷:在扭伤后的 72 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关节处,每次 15 - 20 分钟,每 2 - 3 小时一次,冰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与渗出,缓解疼痛与肿胀,注意冰敷时要在皮肤与冰袋之间垫一层薄布,防止冻伤皮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受伤关节,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缠绕,起到压迫止血、稳定关节的作用,包扎力度要适中,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效果,一般包扎至扭伤部位上方 5 - 10 厘米即可。
4、固定:对于较严重的关节扭伤,如怀疑有骨折或韧带完全断裂等情况,应利用木板、硬纸板等简易工具对受伤关节进行临时固定,限制其活动,然后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关节扭伤的康复治疗
1、康复初期(伤后 1 - 2 周)
-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声波疗法等手段,热敷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与组织修复;超声波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刺激细胞再生,每次热敷 15 - 20 分钟,每天 2 - 3 次;超声波治疗每周 2 - 3 次,具体参数由专业人员操作设定。
- 康复训练:主要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即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收缩受伤关节周围的肌肉,如踝关节扭伤后做足趾的抓地动作,膝关节扭伤后进行股四头肌的绷劲练习,每个动作保持 3 - 5 秒,重复 10 - 15 次为一组,每天进行 3 - 4 组,可增强肌肉力量,维持肌肉活性,防止肌肉萎缩。
2、康复中期(伤后 3 - 6 周)
-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疼痛与肿胀有所缓解后,逐步开始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以踝关节为例,可以进行主动背屈、跖屈以及环转运动,从无负重的小范围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部分负重的较大范围活动,每次训练时间约 20 - 30 分钟,每天 1 - 2 次,根据恢复情况适时调整强度与频率。
- 肌力训练强化:除了继续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外,可增加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踝关节的抗阻跖屈与背屈练习,通过克服阻力来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训练强度以稍感疲劳为宜,每组 8 - 12 次,每天 3 - 4 组。
3、康复后期(伤后 7 - 12 周)
- 平衡与协调训练:借助平衡板、瑞士球等器械进行训练,单脚站在平衡板上,尝试保持身体稳定,进行前后左右移动重心等动作;坐在瑞士球上进行抛接球训练,锻炼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这些训练有助于恢复本体感觉与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 功能回归训练:模拟日常生活与运动场景中的动作进行训练,比如对于膝关节扭伤患者,可以进行上下楼梯、慢跑等练习,逐步恢复到受伤前的日常生活与运动水平,但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密切关注关节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关节扭伤的预防措施
1、运动前准备
- 充分热身:在进行各类运动前,务必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慢跑 5 - 10 分钟,让全身血液循环加速,体温升高;然后针对运动中要用到的主要关节进行动态拉伸,像踢腿、转腰、活动手腕脚踝等,每个动作重复 10 - 15 次,使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得到充分的预热与拉伸,提高关节灵活性与适应性。
- 佩戴护具:从事高风险运动(如滑雪、轮滑、篮球等)时,佩戴合适的护具至关重要,例如护膝、护踝、护腕等护具能有效缓冲外力冲击,限制关节过度屈伸,降低扭伤的风险,选择护具时要确保尺寸合适、贴合度良好,并且不影响正常的运动动作。
2、日常防护
- 加强肌肉锻炼:日常生活中注重均衡发展各部位肌肉力量,尤其是关节周围的肌肉群,可通过一些简单有效的锻炼方式来实现,如俯卧撑(锻炼上肢及肩部肌肉)、深蹲(锻炼下肢肌肉)、平板支撑(锻炼核心肌群)等,每周进行 3 - 4 次,每次 20 - 30 分钟,持之以恒能增强肌肉力量与韧性,更好地保护关节。
- 注意安全环境:保持居住与活动场所地面干燥、平整,及时清理障碍物与杂物,在浴室、厨房等容易滑倒的区域铺设防滑垫;上下楼梯要小心谨慎,手扶扶手;外出行走留意路面状况,避免走在路况不佳的道路上,从源头上减少意外滑倒、绊倒等导致关节扭伤的几率。
关节扭伤虽然常见,但如果对其成因、症状、处理及预防等方面有清晰的认识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就能最大程度降低其发生率与伤害程度,保障关节健康与身体正常功能,无论是运动爱好者还是普通人群,都应重视关节扭伤相关防护知识,守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