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肾炎是一类发生在肾脏的炎症性疾病,它涵盖了多种类型和病因,由于肾脏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排泄和调节功能,肾炎的发生往往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肾炎的基本概念、常见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与管理策略,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疾病,提高对肾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肾炎的概念及分类
肾炎是指肾脏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肾炎可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发病原因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IgA肾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按时间来划分,则分为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又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是一种由于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急性疾病,而慢性肾炎则是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一组长病程(甚至数十年)的疾病,病情迁延并缓慢进展,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肾炎的常见病因
1、免疫介导因素:这是引起肾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微生物感染后,会产生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的不同部位,造成病理损伤,从而引发不同类型的肾炎。
2、感染因素:急性肾炎多由链球菌感染后引发变态反应导致,而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可能由急性肾炎久治不愈迁延而来,也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相关。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具有肾毒性,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损伤肾脏,引发间质性肾炎。
4、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均可累及肾脏,导致肾炎的发生。
5、遗传因素:遗传性肾炎如Alport综合征等,常起病于青少年,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可能有眼(球形晶状体)、耳(神经性耳聋)、肾异常,并有阳性家族史。
肾炎的临床表现
1、蛋白尿: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是肾炎常见的表现之一,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当肾脏受损时,蛋白质滤过增多,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蛋白尿的程度可从微量到大量不等,大量蛋白尿时尿液表面可能会出现泡沫。
2、血尿: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是指通过显微镜检查才能发现的尿液中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则是尿液呈红色或茶色,肉眼可见,血尿的出现提示肾脏或尿路存在出血病变。
3、水肿:常见于急性肾炎和部分慢性肾炎患者,由于肾脏的排水和排钠功能下降,体内水钠潴留,导致组织间隙水分积聚,形成水肿,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晨起时眼睑和颜面水肿较为明显,午后可能会减轻。
4、高血压: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尤其是慢性肾炎患者,肾脏受损后,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失衡,以及水钠潴留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使肾功能恶化。
5、肾功能减退:随着病情的发展,肾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减退的表现,如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肌酐清除率下降等,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少尿甚至无尿,最终发展为尿毒症,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6、其他症状:不同类型和病因的肾炎还可能有各自的特殊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可能有发热、关节痛、皮肤黏膜损害等全身症状;紫癜性肾炎患者常伴有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症状。
肾炎的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是诊断肾炎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异常表现,还可进行尿蛋白定量检测,以评估蛋白尿的程度。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胱抑素 C 等指标的检测,以及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清除率等肾功能评估指标的测定,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3、免疫学检查:对于怀疑免疫相关性肾炎的患者,需要进行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谱、抗双链 DNA 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补体 C3、C4 等检测,以辅助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血管炎相关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肾炎。
4、影像学检查:如 B 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变化,以及是否存在结石、积水、肿瘤等并发症,对于部分疑难病例,肾穿刺活检术是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关键手段,通过肾穿刺获取肾脏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肾炎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
肾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 休息与饮食调整: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给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3g),尤其有水肿及高血压时更应严格限制盐的摄入,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入量应保持正常(每日每公斤体重 1g),但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予高质量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明显少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才限制液体入量。
- 生活习惯改变: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2、对症治疗
- 控制血压:积极控制血压至关重要,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 ACEI 或 ARB 时要防止高血钾和血肌酐升高,血肌酐大于 264μmol/L(3mg/dl)时务必在严密观察下谨慎使用。
- 减少尿蛋白:使用 ACEI 和 ARB 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延缓肾功能恶化,其用药剂量常需要高于其降压所需剂量。
- 纠正贫血:对于合并贫血的患者,应补充造血原料铁剂和叶酸,严重贫血时可输注红细胞成分血。
-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根据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情况,给予碳酸氢钠口服或静脉滴注治疗。
3、针对病因治疗
-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由免疫因素引起的肾炎,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和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进行治疗,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细胞毒药物则可用于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但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因此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 抗感染治疗:如果肾炎是由感染因素引起,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肾炎病情稳定后可考虑行扁桃体摘除术。
- 治疗原发病:对于继发性肾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应同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4、肾脏替代治疗:对于少数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有透析指征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以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为患者的恢复赢得时间,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停止透析。
肾炎的预防措施
1、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呼吸道和皮肤清洁,避免接触传染病患者,在流感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预防链球菌感染等,对于已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感染迁延导致肾炎的发生。
2、避免滥用药物:不要自行服用肾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