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了解、应对与防治全攻略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肠炎的病因
  2. 肠炎的症状
  3. 肠炎的诊断
  4. 肠炎的治疗
  5. 肠炎的预防

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小孩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肠炎。

肠炎的病因

(一)细菌性肠炎

1、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未经消毒的牛奶等,就可能引发细菌性肠炎,这些细菌进入肠道后,会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刺激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

2、症状通常较为严重,可能伴有高热、剧烈腹痛、频繁腹泻,粪便中可能出现脓血,严重的细菌性肠炎还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并发症。

(二)病毒性肠炎

1、主要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宝宝接触了被轮状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或者照顾者在接触宝宝前没有做好手卫生,都可能使病毒传入宝宝体内。

2、症状以呕吐、腹泻为主,通常先吐后泻,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一般无特殊臭味,多数患儿还会出现发热,但热度相对较低,病毒性肠炎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但如果护理不当,也可能引起脱水等问题。

(三)真菌性肠炎

1、多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常见于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时,因为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抑制有益菌的生长,使得念珠菌等真菌有机会大量繁殖。

2、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呈黄色稀便,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伴有腹胀、低热等症状,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易发生真菌性肠炎。

(四)寄生虫性肠炎

1、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感染,贾第虫主要通过饮用被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阿米巴原虫则可通过食用被其囊蚴污染的食物、水源或经手感染。

2、可引起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阿米巴痢疾还可能伴有果酱样大便,有些寄生虫性肠炎的症状可能较轻,但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肠道功能受损。

肠炎的症状

(一)急性肠炎

1、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轻者每日大便数次,重者可达数十次,大便多为糊状或水样,含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黏液或脓血。

2、腹痛:常为脐周或左下腹阵发性疼痛,可在排便后缓解。

3、恶心呕吐: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甚至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4、发热: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一般在 38℃ - 39℃之间,少数可达 40℃以上。

5、全身症状:如乏力、头痛、头晕、肢体酸痛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至休克等症状。

(二)慢性肠炎

1、长期腹泻:反复或持续数月以上的腹泻,大便次数虽不像急性肠炎那样频繁,但也不规律,时干时稀,有时带有黏液或少量血液。

2、腹痛: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脐周,疼痛可在排便后减轻,但容易反复发作。

3、消化不良:常有食欲不振、腹胀、嗳气等症状,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

4、体重下降:由于长期的消化吸收不良和营养流失,患者可能出现体重逐渐减轻的情况。

5、贫血:慢性出血或营养不良可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肠炎的诊断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饮食史、旅行史、用药史以及是否接触过患病人员等信息,如果患者在发病前曾食用过隔夜食物或外出就餐后出现症状,可能提示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若近期使用过抗生素,则需考虑真菌性肠炎的可能性。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观察有无腹胀、压痛、反跳痛等情况,对于小儿患者,还需注意检查肛门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等表现,会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评估脱水程度和全身状况。

3、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提示有贫血的可能。

- 大便常规及培养:通过大便镜检可以发现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等,有助于判断肠道炎症的性质和程度,大便培养能够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粪便潜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匿性出血,对于判断肠道炎症是否累及黏膜下层或更深部位有一定帮助。

4、影像学检查:一般很少用于肠炎的诊断,但对于病情复杂、怀疑有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肠梗阻、肠穿孔等)的患者,可能会进行腹部 X 线平片、B 超、CT 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肠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尤其是急性肠炎和病情较重的患者,充足的休息能够减轻身体负担,促进肠道功能的修复。

2、饮食调整

- 急性期:对于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应暂时禁食,通过静脉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果汁等,随着病情好转,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等,最后恢复正常饮食。

- 恢复期:饮食宜清淡、少油、少渣,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恢复肠道正常功能。

3、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和电解质丢失情况,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治疗,常用的溶液有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氯化钾溶液等,以补充丢失的水分、钠、钾、氯等电解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二)对症治疗

1、止泻:对于腹泻次数较多、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它是一种吸附性止泻药,能够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水分,保护肠黏膜,减少腹泻次数,但需注意,对于感染性腹泻,止泻药物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以免掩盖病情。

2、止痛: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如颠茄片、阿托品等,这些药物能够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缓解腹痛症状,但青光眼、前列腺增生等患者禁用。

3、止吐:呕吐严重的患者可使用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等止吐药物,以减轻呕吐症状,防止因频繁呕吐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丢失。

(三)对因治疗

1、细菌性肠炎:根据大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类(如头孢呋辛酯)、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18 岁以下患者禁用)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口服抗生素;病情较重者,需要静脉输注抗生素进行治疗,疗程一般为 3 - 7 天,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病情复发。

2、病毒性肠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可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要注意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3、真菌性肠炎:停用广谱抗生素,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制霉菌素片口服,或用碳酸氢钠溶液灌肠,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和肛周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继发感染。

4、寄生虫性肠炎:针对不同类型的寄生虫采用特定的驱虫药物治疗,如贾第虫感染可使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阿米巴原虫感染可采用甲硝唑联合二氯尼特治疗等。

肠炎的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和未煮熟的食物,特别是肉类、海鲜等高蛋白食物要确保彻底煮熟,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尽量选择新鲜、干净的食物来源。

2、加强饮水卫生:饮用开水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水,避免饮用生水或未经检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