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哮喘:从病因、症状到防治与护理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哮喘的病因
  2. 哮喘的发病机制
  3. 哮喘的临床表现
  4. 哮喘的诊断
  5. 哮喘的治疗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本文将深入探讨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综合治疗和日常护理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哮喘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帮助哮喘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的病因

1、遗传因素

- 哮喘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哮喘患者,其亲属患哮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哮喘的遗传度约为36% - 78%,涉及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气道的炎症反应、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气道平滑肌的反应性等,从而增加哮喘的易感性。

2、环境因素

- 过敏原: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等,这些过敏原进入气道后,可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食物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也可能诱发哮喘,尤其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室外空气污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和室内空气污染(如二手烟、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等)会增加哮喘的患病风险,空气污染物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使气道敏感性增加。

- 气候变化:气温骤变、寒冷空气、湿度变化等气候因素也可能诱发哮喘发作,寒冷空气刺激气道可引起气道收缩和痉挛,而温度和湿度的剧烈变化可能影响气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使气道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

哮喘的发病机制

1、免疫学机制

-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等)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激活 T 淋巴细胞,使其分化为 Th2 细胞,Th2 细胞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4(IL - 4)、白细胞介素 - 5(IL - 5)、白细胞介素 - 13(IL - 13)等,IL - 4 和 IL - 13 促进 B 细胞合成和分泌 IgE 抗体,IgE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 IgE 交联,触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肿和黏液分泌增多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2、神经调节机制

- 神经系统在哮喘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气道的神经支配主要包括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和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NANC),胆碱能神经兴奋时释放乙酰胆碱,可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和黏液分泌增加;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NANC 系统可分为抑制性 NANC 系统和兴奋性 NANC 系统,分别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和神经肽等递质调节气道张力,在哮喘发作时,神经递质的平衡失调,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增强,气道阻力增加。

哮喘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 喘息:是哮喘发作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呼气相带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喘息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经休息后可缓解,重者可伴有呼吸急促、端坐呼吸等严重呼吸困难表现。

- 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尤其在夜间和清晨较为明显,是哮喘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部分患者可能在咳嗽后出现少量白色黏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可变为脓性。

- 胸闷:患者常感到胸部发闷、压迫感或紧缩感,有时可伴有心慌、乏力等症状,胸闷的程度与气道阻塞的程度和范围有关,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2、不典型症状

- 部分哮喘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和长期吸烟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他们可能仅表现为反复咳嗽、咽痒、胸闷或气短等,容易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少数患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运动、接触冷空气、情绪激动等)才出现哮喘症状,而在其他时间无明显症状,这种类型的哮喘称为运动性哮喘或变异性哮喘。

哮喘的诊断

1、病史采集

- 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哮喘的诊断至关重要,医生应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如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既往病史(包括过敏史、呼吸道疾病史等)、家族史以及个人史(如职业、生活环境、吸烟史等),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性疾病的家族史、是否经常接触过敏原或污染物等信息,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哮喘的易患因素。

2、体格检查

- 在哮喘发作时,肺部听诊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以呼气相为主,这是哮喘的重要体征之一,在轻度哮喘发作或间歇期,肺部听诊可能正常,医生还会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发绀等情况,以及心脏听诊有无异常心音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病情。

3、实验室检查

- 肺功能检查: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₁)及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等指标,哮喘患者通常表现为 FEV₁/FVC 比值下降,尤其在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后,FEV₁ 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这对于哮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动脉血气分析:在重症哮喘发作时,由于气道严重阻塞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可出现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气分析可监测血液中的氧气分压(PaO₂)、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和酸碱度(pH)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 过敏原检测: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SPT)和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通过检测患者对常见过敏原的皮肤反应性或血清中特异性 IgE 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从而指导患者避免接触相应的过敏原,减少哮喘发作。

4、影像学检查

- 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在哮喘发作期间,胸部 X 线片或 CT 扫描可显示肺部过度充气、肺纹理增多等非特异性表现,但在重度哮喘发作或合并肺部感染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肺部浸润影、胸腔积液等异常改变,有助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哮喘的治疗

1、药物治疗

- 控制药物:主要用于长期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常用的控制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白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等,ICS 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气道炎症药物,通过局部作用于气道黏膜,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LABA 与 ICS 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平喘效果,白三烯调节剂可抑制白三烯的合成和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

- 急性发作期治疗药物:主要目的是快速缓解气道痉挛,改善患者的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茶碱、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等,SABA 是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上的β₂受体,使气道平滑肌舒张,从而迅速缓解喘息症状,短效茶碱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浓度,舒张气道平滑肌,全身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重度或危重度哮喘发作患者,可通过静脉或口服给药,快速控制气道炎症和缓解症状。

2、非药物治疗

- 支气管热成形术:是一种利用射频能量对气道壁进行加热处理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破坏气道壁的神经纤维和炎症细胞,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该技术适用于难治性哮喘患者,但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 免疫疗法:包括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是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逐渐递增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性,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和哮喘症状,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制剂,如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