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运动生理学:人体在运动中的奥秘与调适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能量代谢
  2. 肌肉活动
  3. 心血管调节
  4. 呼吸变化
  5. 运动与身体的适应和恢复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能量代谢、肌肉活动、心血管调节、呼吸变化等,以下是对运动生理学的详细知识介绍:

能量代谢

(一)能源物质

1、糖类

- 是人体最直接的供能物质,运动时,肌糖原和血糖被分解为葡萄糖,通过糖酵解或有氧氧化释放能量,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如短跑冲刺),主要依赖糖酵解供能;而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如马拉松),则以有氧氧化为主。

2、脂肪

- 是人体储备能量的主要形式,在中低强度的运动中,脂肪被逐渐动员分解,为运动提供持续的能量,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和糖原储备的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加。

3、蛋白质

- 通常不作为主要的供能物质,但在长时间耐力运动后期,当糖原和脂肪储备严重不足时,蛋白质也会参与供能,不过,这可能会导致肌肉蛋白的分解,影响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所以应尽量避免。

(二)能量供应系统

1、磷酸原系统

- 由 ATP(三磷酸腺苷)和 CP(磷酸肌酸)组成,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供能,主要用于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如举重、百米冲刺等,该系统的供能速度快,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能维持 6 - 8 秒左右。

2、糖酵解系统

- 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的过程,能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较多能量,但会产生乳酸积累,使肌肉疲劳,其供能速度较快,可持续 30 秒 - 2 分钟左右的运动,如 400 米跑等。

3、有氧氧化系统

- 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大量能量,该系统供能速度相对较慢,但能持续提供能量,适用于长时间的耐力运动,如长跑、游泳等。

肌肉活动

(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兴奋 - 收缩耦联

- 当神经冲动传到肌细胞时,引发肌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向肌细胞深部,引起终池释放钙离子,钙离子进入肌质网,促使更多的钙离子释放到胞浆中,胞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引发肌丝滑行,导致肌肉收缩。

2、肌丝滑行学说

- 肌肉收缩是由于肌动蛋白微丝和肌球蛋白微丝之间的相对滑动,当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后,使肌动蛋白微丝上的横桥活化,横桥与肌动蛋白微丝的结合、摆动和脱离,推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实现肌肉的收缩。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缩短收缩

- 又称为向心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进行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的收缩就是缩短收缩。

2、拉长收缩

- 也称为离心收缩,肌肉长度延长,起止点相互远离,比如在做引体向上的过程中,手臂伸直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就是离心收缩,起到控制身体缓慢下降的作用。

3、等长收缩

- 肌肉长度保持不变,张力增加,用力推墙时,虽然肌肉在用力,但肌肉的长度并没有明显变化。

心血管调节

(一)心脏泵血功能

1、心率

- 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从而增加心脏的输出量,为身体各组织器官提供更多的血液和氧气,不同年龄段和训练水平的人,最大心率有所不同,一般为 220 减去年龄数。

2、每搏输出量

-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脏的泵血效率提高。

3、心输出量

-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等于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运动时,通过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加,使心输出量大幅增加,以满足运动时身体的需要。

(二)血管调节

1、动脉血压

-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和外周阻力的变化,动脉血压会发生变化,收缩压会升高,舒张压可能略有降低或不变,长期运动可使安静时的血压降低,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2、血液循环分配

- 运动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血液重新分配,大部分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以保证其有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减少了对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内脏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而是在整体调节下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呼吸变化

(一)肺通气

1、呼吸频率和深度

- 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以增加肺通气量,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出肺部的气体总量,其增加可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和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2、呼吸肌的作用

- 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使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空气被吸入肺内;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内气体被排出,长期运动可使呼吸肌力量增强,肺通气功能得到改善。

(二)气体交换和运输

1、气体交换

- 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两个过程,肺换气是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氧气进入血液;组织换气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进入血液。

2、气体运输

- 氧气主要通过血红蛋白运输,二氧化碳则以化学结合和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运动时,随着肺通气量的增加和血液循环的加快,气体运输的效率提高,保证了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运动与身体的适应和恢复

(一)运动性疲劳

1、疲劳的产生机制

- 包括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中枢疲劳可能是由于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等因素引起;外周疲劳主要涉及肌肉能量物质耗尽、代谢产物堆积、离子平衡紊乱等,长时间跑步后,腿部肌肉酸痛、乏力,可能就是外周疲劳的表现。

2、疲劳的消除

- 可采用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补充、适当的按摩和放松活动等方法促进疲劳的消除,睡眠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式,因为在睡眠过程中,身体可以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营养补充能够为身体提供恢复所需的物质基础;按摩和放松活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二)超量恢复

1、原理

- 运动时,身体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增加,运动结束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恢复过程,在恢复到原来水平后,继续恢复并超过原来的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如果在超量恢复阶段再次进行训练或比赛,可以使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力量训练后,经过适当休息和营养补充,肌肉的力量和体积会在一段时间内超过训练前的水平。

2、应用

- 合理安排运动训练的强度和间歇时间,利用超量恢复原理,可以提高训练效果,采用周期性的训练计划,每个周期包括负荷阶段、恢复阶段和超量恢复阶段,逐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运动生理学的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它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了人体在运动中的各种生理变化和应对机制,无论是专业的运动员训练、健身爱好者的日常锻炼,还是普通人为了保持健康而进行的体育活动,了解这些知识都有助于我们更科学、更安全地进行运动,充分发挥运动的益处,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