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骨折的相关知识,涵盖骨折的原因、不同分类方式下的各种类型、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剖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骨折这一常见病症,以便在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应对措施。
骨折的原因
1、外力因素
- 直接暴力: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交通事故中车辆的碰撞、高处坠落时身体与地面的剧烈撞击等,像在一场严重的车祸里,车身的变形可能会直接挤压车内乘客的四肢,致使骨骼承受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力量而发生断裂,如股骨骨折在严重车祸伤者中较为常见。
- 间接暴力:力量通过传导等方式作用于骨骼引发骨折,比如一个人走路时不小心滑倒,手掌着地,此时地面的反作用力沿着手臂向上传导,可能会导致桡骨远端骨折,因为这种传导的力量在骨骼相对薄弱的部位造成了破坏。
- 肌肉拉力:当肌肉突然猛烈收缩或过度牵拉时,可能会将与之相连的骨骼撕脱或拉断,例如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如短跑运动员在快速起跑过程中,若腓肠肌突然强烈收缩,而足部又固定不动,就有可能造成跟骨骨折。
- 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的应力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使骨骼逐渐产生疲劳性损伤,最终导致骨折,常见的如运动员的长跑训练,长时间的奔跑会使腿部骨骼反复承受压力,若训练强度过大且没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可能引发胫骨疲劳性骨折。
2、病理因素
- 骨质疏松症: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钙质流失严重,骨骼变得脆弱易碎,轻微的外力作用,如弯腰拾物、轻轻跌倒等,就可能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髋部骨折,据统计,50 岁以上的女性因骨质疏松引发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关。
- 骨肿瘤:无论是原发性骨肿瘤还是转移性骨肿瘤,肿瘤细胞的生长会侵蚀骨质,破坏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力学性能,当受到正常外力时,患骨肿瘤的骨骼部位更容易发生骨折,例如某些溶骨性的转移癌,会使局部骨组织被大量破坏,即使日常活动中的正常应力也可能引发该部位的病理性骨折。
- 其他骨骼疾病:如骨髓炎、骨结核等感染性疾病,会在骨骼内形成炎症病灶,破坏骨组织的完整性;还有一些先天性骨骼疾病,如成骨不全症,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甚至在出生时就可能出现多处骨折。
骨折的类型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完整性分类
- 闭合性骨折:骨折断端没有与外界相通,皮肤或黏膜完整,例如前臂的青枝骨折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这种骨折就像树枝折断一样,骨头虽有裂缝但皮肤依然完好,此类骨折相对感染风险较低,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骨折复位的准确性以及对周围软组织的保护。
- 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如小腿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污染,感染几率较高,处理这类骨折的首要原则是及时清创、消毒,并尽早进行骨折固定和抗感染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2、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分类
- 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在生理应力作用下,骨折断端不易发生再移位者,例如儿童的肱骨髁上骨折中的部分类型,骨折后两断端相对稳定,只要经过适当的外固定处理,通常能够顺利愈合。
- 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在生理应力作用下,骨折断端易发生再移位者,像成年人的股骨干骨折,由于股骨干所承受的重力和肌肉拉力较大,骨折后断端难以保持稳定,需要更强的内固定或持续的牵引治疗来维持复位状态,以保证骨折的良好愈合。
3、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及走向分类
- 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的纵轴垂直,这种类型的骨折多见于骨干部受直接暴力打击的情况,如尺骨中段的横形骨折可能是前臂遭受横向外力所致。
- 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的纵轴呈一定角度,例如胫骨近端的斜形骨折,可能是由于扭转暴力加上一定的轴向压力造成,其骨折面相对较大,愈合时间可能较长。
- 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常见于肢体受到强大的旋转外力时,如小腿在扭转状态下遭受撞击导致的胫腓骨螺旋形骨折,此类骨折的特点是不稳定,复位和固定相对困难。
- 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或三块以上,多由巨大的直接暴力造成,如严重的车祸伤可导致骨盆粉碎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并采用多种固定方式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预防术后感染和骨不连等并发症。
4、根据骨折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 颅骨骨折: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颅盖骨折常见于头部受重物撞击,如建筑工人从高处坠落头部先着地时可能发生顶骨骨折;颅底骨折常由强烈的间接暴力引起,如耳部受暴力冲击可导致颞骨岩部骨折,并且可能伴有脑脊液漏等症状。
- 躯干骨折:包括脊柱骨折、肋骨骨折等,脊柱骨折可因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引起,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分为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等多种类型;肋骨骨折则常见于胸部遭受挤压或钝器打击,如交通事故中的方向盘撞击胸部可导致多根肋骨骨折,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功能。
- 四肢骨折:上肢包括锁骨、肱骨、尺桡骨、掌指骨等骨折;下肢有股骨、髌骨、胫腓骨、跟距骨等骨折,不同类型的四肢骨折在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都有所差异,例如肱骨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的跌扑损伤或成人的暴力创伤,而股骨颈骨折则多见于老年人的摔倒等低能量损伤。
骨折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受伤经过,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原因、外力的大小和方向等信息,例如询问患者是从多高的地方坠落、是被何种物体击中以及受伤时的姿势等,这对于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2、体格检查
- 全身情况: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等),评估有无合并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多发伤患者,要全面检查身体各部位,避免遗漏其他重要损伤。
- 局部检查:检查受伤部位的外观,有无肿胀、畸形、淤血、局部压痛、活动受限等情况,触摸受伤部位周围组织,了解有无异常的摩擦感或骨擦音(这是骨折的一个典型体征),例如在检查小腿骨折时,若发现小腿中段有明显的肿胀、成角畸形,并且在触碰骨折处时患者感到剧烈疼痛且有骨擦音,则高度提示骨折的存在。
3、影像学检查
- X 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能够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形态、位置以及骨折的类型(如横形、斜形、螺旋形等),还可以确定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对于大多数四肢骨折和简单的躯干骨折,X 线平片即可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但对于一些特殊部位(如骨盆、脊柱的某些部分)或复杂的骨折情况,可能需要多个投照体位才能全面评估。
- CT 检查:可以更详细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尤其是对于关节内骨折、复杂骨折(如粉碎性骨折)以及脊柱骨折等,能够提供三维重建图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骨折的立体形态、骨折块的数量和位置关系等,例如在诊断髋臼骨折时,CT 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髋臼各个壁的骨折情况以及关节内是否有游离的骨碎片。
- MRI 检查:主要用于检测骨髓水肿、韧带和软组织损伤等情况,一般在怀疑有隐匿性骨折或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时采用,虽然 MRI 对骨折本身的显示不如 X 线和 CT 直观,但它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周围软组织结构的信息,对于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很有帮助。
4、实验室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如怀疑患者有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时,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例如对于开放性骨折且伤口有感染迹象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会升高;如果患者有大量失血或长期卧床,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
骨折的治疗
1、急救处理
- 抢救生命:对于合并有严重创伤(如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部脏器损伤等)的多发伤患者,首先要确保生命体征的稳定,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措施,例如在交通事故现场发现的昏迷患者,应立即检查其呼吸和心跳情况,如无呼吸或心跳微弱,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人员。
- 包扎止血:对于开放性骨折伤口出血较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