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健康的“信号灯”,疾病的“侦察兵”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尿常规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2. 尿常规检查的具体内容及意义
  3. 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与准备

在医学检查的众多项目中,尿常规以其简单、便捷且信息丰富的特点,成为了临床诊断和健康筛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如同一面镜子,能清晰地映照出泌尿系统乃至全身的健康状态,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尿常规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主要通过对人体尿液中的多种成分进行检测,包括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比重及尿酸碱度等,从而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评估身体健康状况,由于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即可出现蛋白尿或尿沉渣中有形成分的改变,因此尿常规检查对于肾脏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尿常规检查的具体内容及意义

(一)尿液颜色

正常尿液通常呈淡黄色至橘黄色,这是由于尿胆素的存在所致,而当尿液颜色发生改变时,往往提示着身体可能出现了问题,红色的尿液可能意味着泌尿系统出血,如肾结石、肾小球肾炎、泌尿道肿瘤等;深黄色或红茶色样尿液可能是黄疸的表现,常见于肝脏疾病、溶血性疾病等;乳白色尿液则可能提示存在乳糜尿,多见于丝虫病;酱油色或浓茶色尿液则需警惕血红蛋白尿,可能由溶血性疾病导致。

(二)尿透明度

正常尿液应是清晰透明的,若尿液出现混浊,可能是由于含有较多的盐类结晶、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细菌、蛋白质等成分,这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泌尿道感染、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尿液混浊也可能是由于非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尿液中磷酸盐等晶体析出,尤其是在气温较低或尿液浓缩时较为常见。

(三)尿酸碱度(尿 pH 值)

尿酸碱度反映了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其正常范围通常为 4.6 - 8.0(平均 6.0),尿 pH 的变化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药物、疾病等,当尿 pH 降低时,即尿液呈酸性,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呼吸性酸中毒等情况;而尿 pH 升高,即尿液呈碱性,则可能见于碱中毒、频繁呕吐、尿路感染、换氧过度及丢失 CO₂过多的呼吸性碱中毒等,通过了解尿酸碱度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酸碱平衡状态,进而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尿比重

尿比重是指在 4°C 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是衡量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正常尿比重一般在 1.005 - 1.030 之间,在病理状态下,尿比重可发生增减变化,尿比重增高可能表示尿液浓缩,常见于生理性原因如大量出汗、饮水不足等导致的脱水情况,也可能见于心力衰竭、肾小球肾炎、肝硬变等疾病;尿比重降低则提示尿液稀释,可见于大量饮水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等疾病,通过测定尿比重,可以为评估患者的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以及体内水代谢状态提供重要依据。

(五)显微镜检查

1、红细胞:正常人尿中红细胞数量很少或无,若高倍视野下红细胞超过 3 个,则为镜下血尿,血尿的出现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结石、肾盂肾炎、肾炎、肿瘤、结核等疾病,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剧烈运动、女性月经期间等也可能导致生理性血尿。

2、白细胞:正常尿液中白细胞较少,一般不超过 5 个/高倍视野,当白细胞增多时,常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炎活动期等也可能导致尿液中白细胞增多。

3、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可偶见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等,若上皮细胞大量增多,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存在病变,如肾小管病变、输尿管损伤、膀胱炎等,女性患者留取尿标本时若混入阴道分泌物,也可能出现上皮细胞增多的情况。

4、管型: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偶见少量透明管型,若出现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等病理管型,通常提示肾脏存在实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病变等,不同类型的管型对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价值。

(六)化学检查

1、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健康成年人每天通过尿液排出的蛋白质极少(大约为 30 - 130mg),一般常规定性方法检查呈阴性,当尿蛋白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即为蛋白尿,这可能是由于肾脏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所致,蛋白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高热、寒冷、神经紧张等因素导致的一过性蛋白尿;而病理性蛋白尿则多见于各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

2、尿糖:健康人尿液中葡萄糖含量极微,常规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若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糖尿,血糖增高性糖尿是引起糖尿的主要原因,常见于糖尿病;而血糖正常性糖尿则可能由于肾糖阈降低所致,如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等也可引起血糖正常性糖尿。

3、尿酮体:酮体是脂肪氧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有少量的酮体,β-羟丁酸占 78%、乙酰乙酸占 20%、丙酮占 2%,当肝脏内酮体产生的速度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速度时,血液酮体浓度增高,称为酮血症,过多的酮体从尿液排出形成酮尿,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并发酮症酸中毒时,此时患者血糖水平过高,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也可见于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情况下,由于机体能量摄入不足,脂肪分解增加以提供能量;氯仿、乙醚麻醉后以及磷中毒等情况也可能出现酮尿。

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胆红素定性试验为阴性,当尿胆红素阳性时,提示可能存在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等肝脏疾病;而尿胆原增多则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心力衰竭、肠梗阻等病症,通过对尿胆红素与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黄疸疾病。

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与准备

在进行尿常规检查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1、留取尿液标本时,通常建议留取晨起的第一泡尿,因为此时的尿液浓度较高,更容易检测到潜在的异常成分,但如果是进行其他特殊检查或有特定要求时,医生可能会指示留取不同时间段的尿液标本。

2、留取尿液时,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污染尿液样本,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进行检查,以免经血混入尿液影响检查结果;男性患者在留取尿液前应注意清洗尿道口周围。

3、检查前不要刻意大量饮水或长时间憋尿,以免影响尿液的浓度和成分,避免在检查前一天进行剧烈运动、饮酒或食用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

4、尿液标本应在留取后尽快送检,一般最好在 1 小时内完成检测(30 分钟内最佳),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细胞溶解、细菌繁殖等,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如果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 B 与磺胺类药等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应在检查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