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静悄悄的“骨头危机”,你了解多少?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方法
  4. 治疗与预防

骨质疏松,这个看似平常却暗藏凶险的疾病,正悄然影响着众多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它就像一场无声的风暴,慢慢侵蚀着骨骼的强度,让人在不经意间遭受骨折的困扰,据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且随着老龄化加剧,患病人数仍在不断攀升。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骼处于不断生长和塑造的阶段,这是骨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营养摄入不足,特别是钙、维生素D等关键营养素缺乏,或者缺乏适当的运动,骨骼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刺激来达到理想的骨密度峰值,这就好比为未来的骨骼健康埋下了隐患。

进入成年期后,骨骼的新陈代谢相对稳定,但不良的生活方式依然会对骨骼产生负面影响,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因饮料等行为,会干扰身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同时增加钙的排泄,导致骨量逐渐流失,长期缺乏运动,使得骨骼失去必要的应力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降低,而破骨细胞的活性相对增强,骨重建平衡被打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量开始减少。

而对于绝经后的女性来说,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雌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破骨细胞的活性不受控制,大量骨组织被分解吸收,骨小梁变细、变稀,骨骼的强度和韧性明显下降,极易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人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的骨密度降低,随着病情的发展,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是弥漫性的,没有固定的痛点,劳累或长时间站立、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还有些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体力下降,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容易疲劳。

当骨质疏松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就容易出现脆性骨折,即使是轻微的摔倒、弯腰、咳嗽等动作,都可能导致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等部位的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会导致患者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严重影响心肺功能;髋部骨折则更加危险,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卧床,不仅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还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常用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它可以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通过T值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T值≤ -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定量CT(QCT)可以测量特定部位的体积骨密度,对于评估椎体的骨密度变化更为敏感;定量超声检测则常用于跟骨的检测,虽然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但在初步筛查和监测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治疗与预防

如果被诊断为骨质疏松,也不必过于惊慌,及时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缓病情的发展,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鲑降钙素、特立帕肽等药物则能够促进骨形成,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也是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以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至关重要,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因饮料;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绿叶蔬菜等;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灵活性,减少跌倒的风险;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负重,以防骨折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根据骨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轻微的骨折可以通过外固定、支具固定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严重的骨折则需要手术治疗,如内固定、关节置换等,术后同样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护理,以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

骨质疏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但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骨骼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社会和家庭也应该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骨骼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