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医学领域的重要生命支持手段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输血的历史渊源
  2. 输血的类型及适用情况
  3. 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 输血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5. 输血的风险管理

在现代医学的众多治疗手段中,输血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支持性疗法,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在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急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输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而其技术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输血的历史渊源

输血的概念早在古代就已萌芽,17世纪,人们开始尝试将动物的血输给人类,但早期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免疫反应和死亡,直到19世纪末,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这一发现为安全输血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人们对输血的认识逐渐深入,输血技术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输血的类型及适用情况

(一)全血输血

全血是指采集的血液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直接输给受血者,全血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血液成分,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如大出血、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由于全血中的有些成分可能并非受血者所需,有时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会采用成分输血。

(二)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输注相应的成分,常见的成分输血包括:

1、红细胞输注

- 适用于各种贫血患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通过输注红细胞,可以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缺氧症状。

-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如地中海贫血患者,定期输注红细胞可以维持其血红蛋白在一定水平,减轻贫血症状。

2、血小板输注

- 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输注血小板可以防止患者出现出血倾向。

- 在进行一些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过低,也需要输注血小板以降低出血风险。

3、血浆输注

- 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凝血因子等成分,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烧伤、休克等患者,肝功能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此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以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

4、白细胞输注

- 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在一些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输注白细胞可以帮助患者增强免疫力,抵抗病原体感染,不过,白细胞输注的应用相对较少,因为白细胞的分离和保存技术较为复杂,且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1、大出血:如创伤性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当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20%时,应及时进行输血以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循环稳定。

2、贫血:各类贫血患者在血红蛋白低于一定水平,且经其他治疗无效或病情紧急时,可考虑输血治疗。

3、凝血功能障碍: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凝血因子缺乏,引起出血不止的患者,需输注相应的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

4、低蛋白血症: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导致的血浆白蛋白过低,可引起水肿、腹水等症状,可通过输注血浆或白蛋白制剂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症状。

5、重症感染:对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等患者,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输注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血液成分,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抗感染能力。

(二)禁忌证

1、对输血有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曾发生过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应避免输血,以免再次发生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

2、溶血性贫血患者:某些溶血性贫血患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输血可能会加重溶血反应,需谨慎输血或采取特殊处理措施后再输血。

3、急性肺水肿患者:在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不宜进行输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4、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此类患者心脏功能已经受损,输血可能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输血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输血前的准备

1、医生评估: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确定输血的种类、剂量和速度等。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这是输血前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血型鉴定明确患者的血型,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供血者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液相容,避免发生溶血反应。

3、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解释输血的目的、风险、可能的并发症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输血过程中的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2、输血反应的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输血反应的症状,如果出现轻微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或给予对症处理;若出现严重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溶血反应等,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3、输血速度的控制:不同的输血成分和患者的病情需要不同的输血速度,开始时应缓慢输入,观察患者无不良反应后可适当加快速度,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输血后的护理

1、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输血后应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输血治疗效果,如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是否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是否改善等。

2、记录输血过程: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输血的过程,包括输血的种类、剂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输血反应等情况,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经验。

输血的风险管理

尽管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除了前面提到的输血反应外,还包括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如果供血者的血液中含有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可能会通过输血传播给受血者,为了降低输血风险,各国都建立了严格的献血者筛选制度和血液检测标准,对献血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血液检测,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对输血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输血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挽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输血技术也将不断完善,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在输血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加强风险管理,以确保每一位受血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