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冻伤的概述
冻伤是由于寒冷损伤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组织损伤,常见于冬季等寒冷环境中,在户外工作者、登山爱好者、极地探险人员等群体中较为多发,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导致组织损伤,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冻伤的症状表现
1、轻度冻伤:皮肤表面红肿,有瘙痒、灼热、刺痛感,皮肤感觉稍迟钝,初入寒冷环境未做好防护,面部、耳廓等部位可能出现此类轻微冻伤,若及时脱离低温环境并采取恰当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一般不留后遗症。
2、中度冻伤:皮肤除红肿外,还会出现水疱,水疱内液体清亮,周围组织肿胀明显,疼痛加剧,如手部、脚部长期受冻后,可能出现这类冻伤,此时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愈合后会留下一定程度的瘢痕。
3、重度冻伤:皮肤颜色变为暗红或青紫,组织坏死,形成黑色硬痂,伴有剧烈疼痛,且可能波及深层组织,甚至影响肢体功能,像在极寒地区遭遇暴风雪被困者,若未及时获救,四肢等部位极易出现重度冻伤,严重时需截肢保命,后续还需长期康复治疗。
冻伤的治疗原则
1、复温:这是治疗冻伤的首要步骤,对于轻度冻伤,可用温水(约 38 - 42℃)浸泡患处,每次 15 - 20 分钟,每日 3 - 4 次;中度冻伤应尽快就医,在医院采用恒温水浴法复温,水温同样控制在 38 - 42℃,持续 20 - 30 分钟,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避免烫伤;重度冻伤需在专业医疗设施中进行快速复温,可采用体外循环血液加温装置等,复温过程需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及血气分析等指标,防止并发症发生。
2、局部处理:复温后,对于轻度冻伤未破溃的皮肤,可涂抹冻伤膏等外用药物,促进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中度冻伤的水疱,若水疱较小且未破裂,可让其自行吸收,若水疱较大或已破裂,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出疱液,保留疱皮,覆盖凡士林纱布包扎,定期换药;重度冻伤因组织坏死界限难以早期确定,一般先按中度冻伤处理,待坏死组织分界清楚后,再进行清创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必要时进行植皮修复创面。
3、抗感染:由于冻伤后组织损伤易继发感染,尤其是中重度冻伤,在复温和局部处理的同时,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冻伤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口服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严重时可静脉滴注抗生素,同时加强伤口换药,保持清洁干燥。
4、支持治疗: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给予镇痛药物缓解疼痛;对出现低体温、寒颤等症状的患者,需注意保暖并适当给予热饮等。
冻伤的预防措施
1、着装保暖:在寒冷环境中,穿着足够厚且保暖的衣物至关重要,选择多层穿衣法,如内层穿排汗透气的棉质内衣,中层穿抓绒衣、羊毛衫等保暖衣物,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外套;佩戴帽子、围巾、手套、厚袜子及保暖鞋,尤其要注意保护好面部、手部、足部、耳廓等易受冻部位。
2、饮食调节:冬季应适当增加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如肉类、鱼类、蛋类、豆类等,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多吃富含维生素 C、E 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抗寒能力。
3、规律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在寒冷天气中可选择室内运动,如跳绳、瑜伽、健身操等,也可在阳光充足时进行户外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运动出汗后着凉。
4、环境适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若需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应提前进行适应性训练,如逐步降低室内温度,使身体逐渐适应低温环境;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等取暖物品时,要防止直接接触皮肤造成烫伤。
了解冻伤的症状、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帮助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里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减少冻伤带来的痛苦与危害,无论是个人还是医护人员,都应重视冻伤这一冬季常见疾病,积极预防与治疗,确保安全度过寒冷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