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急救与治疗全解析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出血原因分析
  2. 院前急救措施
  3. 医疗救治流程

脑出血,作为一种突发性、自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出血病例超过200万例,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深入了解脑出血的急救与治疗知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出血原因分析

(一)主要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血管壁,使其变得脆弱易破,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2、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这些血管结构异常易破裂出血。

3、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摔伤,可能导致脑血管破裂。

4、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影响血液凝固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5、脑肿瘤:肿瘤侵蚀血管或压迫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6、其他因素:如长期吸烟、酗酒、情绪波动大、过度劳累等,也可能诱发脑出血。

(二)诱发因素

1、情绪激动:如暴怒、兴奋等,可使血压急剧升高。

2、饮酒过量:酒精可扩张血管,增加血压。

3、突然用力:如排便时用力过猛,可导致血压瞬间升高。

4、气候变化:寒冷天气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院前急救措施

在等待急救车到来之前,正确的院前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院前急救步骤:

(一)保持镇静,确保安全环境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当发现有人疑似脑出血时,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并清晰、准确地告知患者的症状、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以及所在位置,在等待救援人员到达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2、确保现场安全:将患者移至安全地点,远离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或环境,如果患者处于公共场所,如商场、街道等,应尽快将其转移至相对安静、安全的区域,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或干扰。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1、松开衣领:解开患者的衣领、腰带等紧身衣物,以减少颈部和胸部的束缚,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2、清理口腔异物:检查患者的口腔内是否有呕吐物、假牙或其他异物,及时清理干净,以防止窒息,如果患者有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应迅速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用手指或吸引器清除呕吐物。

(三)采取合适体位

1、平卧位:让患者平躺在地面上,保持头部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减少脑部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的发生。

2、抬高头部:在患者平卧的基础上,可将头部稍微抬高约15-30度,但不要过高,以免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可以在患者的肩部垫一个小枕头或卷起的毛巾来支撑头部。

(四)监测生命体征

1、观察呼吸: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等,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或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肺复苏。

2、触摸脉搏:用手指轻轻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或手腕动脉,感受脉搏跳动的情况,以评估患者的循环功能,如果患者脉搏微弱或摸不清,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3、监测意识状态:通过呼喊患者的名字、询问问题或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等方式,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如果患者意识丧失或昏迷不醒,应记录下具体的时间点,并告知急救人员。

(五)避免随意搬动患者

在等待急救车到达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搬动患者的身体,尤其是避免剧烈摇晃或翻身,因为脑出血患者的血管非常脆弱,不当的移动可能会加重血管破裂的程度,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必须移动患者(如火灾等紧急情况),应尽量使用担架或平板车进行平稳搬运,并尽量减少颠簸和震动。

医疗救治流程

(一)初步评估与急救措施

1、快速评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会立即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心跳和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发病时间等信息。

2、建立静脉通道:为了便于后续的输液和用药治疗,医护人员会尽快为患者建立至少一条静脉通道,通常选择粗直的静脉进行穿刺,以确保药物能够迅速进入体内发挥作用。

3、吸氧:给予患者吸氧治疗,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缺氧状况,这有助于减轻脑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4、心电监护:连接心电图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变化,这对于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非常重要。

(二)诊断与检查

1、头颅CT扫描: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周围脑组织的情况,在脑出血的急性期,CT扫描通常表现为高密度影。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止血治疗;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则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

3、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脑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法

1、内科保守治疗

-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药物,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这是脑出血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 控制血压:在保证脑灌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血压水平,既不能过低导致脑缺血加重,也不能过高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硝普钠、乌拉地尔等静脉滴注药物以及口服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等。

- 止血治疗: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脑出血或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可给予止血敏、维生素K1等止血药物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盲目使用止血药物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 防治并发症: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定期翻身拍背、吸痰,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下肢,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营养支持: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亚低温治疗:对于某些重症脑出血患者,可采用亚低温治疗(体温控制在32-34℃),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能够降低脑代谢率,减轻脑水肿和脑损伤程度。

2、外科手术治疗

- 手术指征:当脑出血量较大(如幕上出血超过30ml,幕下出血超过10ml)、脑疝形成或存在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时,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并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引流术等,开颅手术适用于血肿量大、位置深或需要彻底清除血肿的情况;而微创手术则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部分适合的患者。

- 术后管理: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状态,维持呼吸道通畅和循环稳定;加强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积极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再次出血、癫痫等。

(四)康复治疗与护理

1、康复治疗

- 肢体功能训练:对于遗留有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肌力训练和主动运动训练等,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 语言和认知功能训练:针对失语症和认知障碍的患者,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通过言语刺激、记忆训练和注意力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和认知功能。

- 心理康复:脑出血后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家人和朋友的关心陪伴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都非常重要。

2、护理要点

-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特别是术后24小时内要严密监测,防止再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以改善通气功能。

-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