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烧伤的概述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等)、电流、化学物质(强酸、强碱等)、辐射等多种因素引起,烧伤不仅会造成皮肤等组织的损伤,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其损伤程度通常依据烧伤面积和深度进行评估,烧伤面积的计算常用九分法或手掌法,而烧伤深度分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烧伤,不同深度的烧伤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护理上存在差异。
烧伤的治疗
(一)现场急救
1、脱离致伤源
- 对于火焰烧伤,应立即让患者迅速离开火灾现场,脱去着火衣物,就地滚动熄灭火焰,切忌奔跑呼喊,以免风助火势。
- 热液烫伤后,应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洗烫伤部位 15 - 30 分钟,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热力对深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 电烧伤时,需迅速切断电源,注意在未切断电源前,不可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以免自身触电,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化学烧伤,要立即脱去被化学物质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冲洗时间一般不少于 20 分钟,但要注意不同化学物质可在唇部呈现不同颜色的灼痂,硫酸为黑色,硝酸呈深棕色,强碱呈透明水肿等,有助于腐蚀剂的鉴别,以便于后续针对性处理。
2、保护创面
- 现场急救时,避免在创面上随意涂抹酱油、牙膏、红药水等物质,这些物质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还可能影响医生对烧伤深度的判断,且部分物质可能引起感染,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等覆盖创面,简单包扎固定,防止创面再次受到污染或损伤。
(二)院内治疗
1、休克防治
- 大面积烧伤患者常因体液大量渗出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这是烧伤早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对于这类患者,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常用的补液公式有:伤后第一个 24 小时,每 1%烧伤面积(Ⅱ°、Ⅲ°烧伤)每公斤体重补胶体和电解质液共 2ml,其中晶体液和胶体液的比例一般为 2:1,另外还需补充每日生理需要量 2000ml(成年人),伤后第二个 24 小时,电解质液和胶体液为第一个 24 小时的一半,生理需要量仍为 2000ml,补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有效循环血量的稳定。
2、创面处理
- 清创: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进行创面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和异物,减少感染的机会,但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一次性清创可能会加重休克风险,应分次进行。
- 包扎:适用于小面积浅度烧伤或某些特殊部位(如面部、会阴部等),包扎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敷料,压力适中,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敷料脱落。
- 暴露疗法:常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污染严重的创面或头面部、颈部等不易包扎的部位,将创面暴露于空气中,保持干燥清洁,有利于观察创面变化并促进愈合,但需做好保暖措施,防止患者受凉。
- 手术:对于深度烧伤创面,尤其是出现焦痂或坏死组织影响创面愈合时,需及时进行手术切痂、削痂或植皮等手术治疗,自体皮片移植是临床最常用的植皮方式,成活率高且排斥反应小;当自体皮源不足时,可考虑使用同种异体皮、异种皮等临时覆盖物,等待后期自体皮源充足后再进行更换。
3、抗感染治疗
- 烧伤后皮肤的完整性受损,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在烧伤治疗全过程中均应重视抗感染措施,早期可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加强创面换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卫生,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和时间,都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
(三)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 在烧伤愈合后,患者常遗留瘢痕增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问题,针对瘢痕增生,可采用压力疗法,如佩戴弹力绷带、压力衣等,持续施加压力,抑制瘢痕组织增生,还可配合超声波治疗、激光治疗等物理手段,软化瘢痕,减轻疼痛和瘙痒症状。
- 对于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通过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包括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与协调训练等,逐步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手部烧伤患者,进行手指的屈伸、握拳等动作训练,以及手腕的旋转训练;对于下肢烧伤患者,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训练及步行训练等。
2、心理治疗
- 烧伤后的外貌改变和功能障碍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治疗师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回归社会和生活。
烧伤的护理
(一)创面护理
1、观察创面
- 密切观察创面的大小、深度、颜色、有无渗液、气味等情况。Ⅰ度烧伤创面表现为红肿、疼痛;浅Ⅱ度烧伤创面潮湿,基底潮红或红白相间;深Ⅱ度烧伤创面微湿,基底苍白或红白相间;Ⅲ度烧伤创面呈焦痂状或蜡白状,无痛觉,若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增多、异味加重、周围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扩大等迹象,提示可能发生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换药护理
- 根据创面的具体情况和渗出情况确定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新生组织,先去除外层敷料,观察内层敷料与创面的粘连情况,若敷料与创面粘连较紧密,可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再轻轻揭除,用镊子夹取碘伏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消毒创面周围皮肤,从创面中心向外周螺旋式消毒,然后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磺胺嘧啶银乳膏等)均匀涂抹于创面,再覆盖合适的敷料并妥善固定。
(二)管道护理
1、输液管道护理
- 确保静脉输液管道通畅无阻,定期巡视病房,检查输液装置是否正常工作,输液速度是否合适,避免输液管路扭曲、受压或堵塞,更换输液瓶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密切观察患者的输液反应,如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液并发症。
2、导尿管护理(大面积烧伤患者常需留置导尿)
- 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尿液逆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集尿袋位置应低于膀胱水平,定时排空集尿袋,每周更换导尿管 1 - 2 次,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每日清洁尿道口 2 次,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质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三)营养支持护理
1、营养评估
-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身高、皮褶厚度、血清蛋白水平等指标,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创面渗出多、机体代谢增加等因素,能量需求显著高于常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以满足其营养需求,促进创面愈合和身体恢复。
2、营养供给途径
- 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优先采用经口进食的方式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矿物质的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若患者无法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能满足营养需求时,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鼻饲时要注意营养液的温度、浓度和输注速度,防止发生反流、误吸等并发症,静脉营养支持时应选择合理的营养配方,严格无菌操作,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变化。
烧伤的治疗与护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协作和精心的照护,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与细致周到的护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愈率和康复质量,帮助烧伤患者重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