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繁华的东风路一段,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刹——大慈寺,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大慈寺,去探寻它那神秘而又迷人的面纱。

历史的长河
大慈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因此得名,这座寺庙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但又多次重建,见证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师玄奘曾在这里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他在这里究通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讲经说法,声名远播,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避难成都,见大慈寺僧人英干在街头施粥,救济贫困百姓,并为国家祈福,深受感动,乃为英干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一千亩,并钦点云游至蜀的原新罗国三太子无相禅师亲自督建成凡96院、8542间的宏大寺院。
此后,大慈寺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极盛,是当时成都最具规模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中、韩、日三国佛教学术交流的中心,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大慈寺在明清时期又多次遭遇火灾和战乱,建筑毁损严重,直到清顺治间和同治六年(1867年)才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修缮,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文化的瑰宝
大慈寺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更是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它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其精美的壁画、丰富的藏品以及众多的名人题刻上。
唐宋时期的大慈寺,是成都绘画艺术的中心,吸引了众多全国知名的画师前来创作,据史料记载,该寺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262幅,佛经变像114幅,这些作品“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的艺术宝库,宋代苏轼曾赞誉大慈寺壁画“精妙冠世”,李之纯《大圣慈寺书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可见大慈寺壁画在当时的艺术地位之高。
除了壁画,大慈寺还收藏了众多的文物珍品,如唐玄宗所书的“大圣慈寺”匾额、唐僖宗避难至蜀时留下的御像、苏轼游大圣慈寺时留下的《中和院东坡帖》等,这些文物都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大慈寺的石柱上还刻有清代名士顾复初等撰书的楹联,这些楹联不仅书法精湛,而且文采飞扬,为大慈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民俗的传承
大慈寺作为成都的著名古刹,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也是市民休闲游玩的重要场所,历史上,大慈寺周边形成了季节性的市场,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其中以夜市最为著名,这些市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促进了成都商业的发展,大慈寺附近的小吃也非常有名,如豆花、面食等,让游客在参观寺庙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成都美食。
宗教的意义
作为一座佛教寺庙,大慈寺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修行和祈福的场所,每年春节期间,成都市民都会涌往大慈寺烧香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幸福安康,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成为了成都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之一。
大慈寺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它见证了成都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如今已成为成都的一张重要名片和文化地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