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鼻炎作为一种常见且高发的上呼吸道疾病,给众多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无论是日常的呼吸不畅、频繁打喷嚏流鼻涕,还是长期受其影响的睡眠质量下降、精神萎靡不振,都让人们对鼻炎避之不及,了解鼻炎的症状、成因以及治疗方法,对于有效预防和缓解鼻炎症状至关重要。

鼻炎的症状多样且复杂,通常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急性鼻炎初期,患者多会出现鼻内干燥、灼热感,随后逐渐出现鼻塞、水样鼻涕增多,同时伴有嗅觉减退、头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鼻涕可能变为黏液性或脓性,全身症状如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也可能显现,而慢性鼻炎则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鼻涕多为黏液性,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且症状往往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并发症。
引发鼻炎的原因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鼻孢子菌等,它们可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鼻腔黏膜引发炎症;二是过敏原刺激,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等都是常见的过敏原,当过敏体质者接触到这些物质时,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反应,导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肿,从而引发过敏性鼻炎;三是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空气干燥、温度变化剧烈的环境中,鼻腔黏膜易受到损伤,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鼻炎的发病风险;四是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会使鼻腔通气不畅,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引发鼻炎;全身性因素如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导致鼻炎的发生。
针对鼻炎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鼻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急性鼻炎,治疗重点在于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在病毒感染初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如利巴韦林喷雾剂等,若继发细菌感染,则需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进行治疗,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如麻黄碱滴鼻液,以减轻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改善鼻腔通气,但此类药物连续使用不宜超过 7 天,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对于过敏性鼻炎,首要措施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规避,药物治疗方面,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能有效减轻过敏反应,缓解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还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通过局部抗炎作用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考虑进行免疫治疗,如特异性脱敏疗法,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性。
慢性鼻炎的治疗则更为复杂和持久,首先应去除病因,如治疗鼻中隔偏曲、矫正鼻甲肥大等鼻腔结构异常,局部治疗可采用鼻腔冲洗,常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能够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及炎症介质,减轻鼻腔黏膜炎症,药物治疗以鼻用糖皮质激素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如选择性神经切断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与保健同样不容忽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减少室内过敏原的滋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如坚持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鼻腔黏膜因受寒而抵抗力下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抗氧化物质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戒烟限酒。
鼻炎是一种需要长期关注和管理的疾病,通过对鼻炎症状、成因的深入了解,采取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法以及积极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由于鼻炎的个体差异性和疾病的复杂性,在治疗过程中若遇到任何问题,应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导致疾病迁延不愈或引发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