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骨折,这一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意外摔倒、运动损伤还是交通事故,都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本文将从骨折的基础知识、常见类型、原因、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预防和康复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骨折,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骨折的基础知识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通常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骨骼是人体的重要支撑结构,具有保护内脏器官、维持身体形态和参与运动等重要功能,当骨骼受到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外力作用时,就会发生骨折,骨折的发生部位广泛,可累及全身各个骨骼,如四肢骨、躯干骨和颅骨等。
骨折的常见类型
1、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的纵轴基本垂直,呈横向走行,这种骨折较为稳定,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常因直接暴力作用导致,如跌倒后手掌着地引起的桡骨远端横形骨折。
2、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的纵轴呈一定角度倾斜,斜形骨折相对较不稳定,因为骨折断端容易发生移位,影响骨折的愈合,常见于成年人遭受较大外力冲击时,如车祸导致的胫腓骨斜形骨折。
3、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环绕骨干,这种骨折通常由扭转暴力引起,骨折断端多有明显移位,属于不稳定骨折类型,在体育运动中,如篮球运动员突然转身时,股骨可能受到扭转力而发生螺旋形骨折。
4、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或更多块,骨折断端移位明显,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粉碎性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常见于高能量损伤,如高处坠落伤,由于骨折情况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并结合长期的康复训练。
骨折的原因
1、直接暴力: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导致该部位骨折,被重物砸伤腿部、棍棒击打手臂等,均可造成相应部位的骨折,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多为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2、间接暴力:外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扭转等作用,使远离外力作用点的骨骼发生骨折,如跌倒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腕关节传导至前臂,可引起桡骨远端骨折;又如突然扭腰时,腰部肌肉的强烈收缩可能通过杠杆作用导致肋骨骨折,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多为闭合性骨折,但骨折断端移位可能不明显,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集中于骨骼某一部位,逐渐导致该部位发生骨折,这种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常见于运动员、军人等特定人群,长跑运动员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足部骨骼反复受到冲击,容易发生疲劳性骨折;新兵在集训期间,因长时间行军、正步训练等,也可能出现疲劳性骨折,积累性劳损引起的骨折通常无明显外伤史,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
骨折的症状
1、疼痛与压痛:骨折部位出现剧烈疼痛,尤其在移动受伤肢体或按压骨折处时疼痛加剧,疼痛的程度因骨折的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完全性骨折的疼痛较为剧烈,而不完全性骨折的疼痛相对较轻。
2、局部肿胀与瘀斑:骨折断端出血及周围组织损伤导致血液渗出到皮下组织,引起局部肿胀和瘀斑,肿胀一般在骨折发生后的数小时内开始出现,并在 1 - 2 天内达到高峰,瘀斑的颜色可因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从初期的鲜红色逐渐变为紫色、蓝色,最后呈青绿色或黄褐色,直至消退。
3、功能障碍:由于骨折破坏了骨骼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导致受伤肢体失去正常的运动功能,上肢骨折可使患者无法正常抬起手臂、握拳等;下肢骨折则会影响患者行走、站立等活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取决于骨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严重的骨折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完全丧失肢体功能。
4、畸形与异常活动:完全性骨折常伴有畸形,表现为骨折断端移位后形成的肢体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在骨折部位还可出现异常活动,即在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活动,这是由于骨折断端失去稳定性而相互摩擦所致,畸形和异常活动是骨折的重要体征之一,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5、骨擦音或骨擦感:当骨折断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或感觉,称为骨擦音或骨擦感,但在检查骨折时,一般不宜故意去触动骨折部位以获取骨擦音或骨擦感,以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骨折的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受伤经过,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原因、受伤机制以及受伤时的体位等,询问患者是否有既往骨折史、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这些信息对于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2、体格检查:对受伤部位进行全面的视诊、触诊、动诊和量诊检查,观察伤口情况、有无畸形、肿胀程度、局部压痛范围以及肢体的功能状况等,通过触摸骨折部位,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擦音或骨擦感,测量肢体的长度、周径等指标,有助于了解骨折的移位程度。
3、影像学检查
- X 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程度以及骨折线的走向等信息,对于大多数骨折,X 线平片即可明确诊断,但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部位,如脊柱、骨盆等,可能需要进行特殊体位的 X 线摄片或 CT 扫描进一步检查。
- CT 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骼解剖图像,对于骨折的三维结构和微小骨折的显示优于 X 线检查,尤其适用于关节内骨折、脊柱骨折等复杂情况的诊断和评估,通过 CT 重建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骨折断端的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 MRI 检查:主要用于检测骨髓水肿、软骨损伤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虽然 MRI 对骨折本身的诊断价值不如 X 线和 CT 检查,但在评估骨折合并的韧带、肌腱、神经等软组织损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膝关节骨折时,MRI 可以帮助确定半月板、交叉韧带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情况。
4、实验室检查:部分情况下,为了排除其他疾病或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凝血功能检查等,这些检查对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电解质紊乱以及凝血障碍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骨折的治疗手段
1、非手术治疗
- 手法复位与外固定: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或一些轻度移位的不完全性骨折,手法复位是在麻醉下,通过手法操作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位置,然后使用石膏、夹板或支具等外固定器具固定骨折部位,以维持骨折断端的位置并促进骨折愈合,手法复位操作简单、创伤小,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且需要患者密切配合,在固定期间,患者需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 牵引治疗:主要用于一些不适合手法复位或需要暂时稳定骨折部位的患者,如股骨颈骨折、脊柱骨折等,通过在患肢的远端或近端施加适当的牵引力,利用体重或器械进行平衡牵引,以达到复位和稳定骨折的目的,牵引可分为皮肤牵引、骨牵引等不同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牵引方法,牵引过程中需注意牵引重量、牵引角度和牵引时间的调整,避免过度牵引或牵引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骨折治疗中起着辅助作用,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骨折愈合和预防并发症,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钙剂、维生素 D 及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接骨七厘片、麝香接骨胶囊等)有助于补充钙质和促进骨折愈合;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还需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不稳定骨折、关节内骨折、多发性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在手术条件下,直视下将骨折断端准确复位,然后使用金属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固定骨折部位,内固定物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的类型、部位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手术内固定能够提供可靠的固定效果,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骨折愈合,但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可能会出现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因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