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作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像高血压那般广为人知,但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人受其困扰,它犹如隐匿于暗处的礁石,稍不留意就可能让健康的航船触礁搁浅。

从医学定义来讲,成年人上肢肱动脉血压低于 90/60mmHg 即可诊断为低血压,但需注意,血压并非恒定不变,会随人体姿势、运动、进食等因素波动,人在突然站立时,血压可能短暂下降,这属于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一般能迅速恢复,而持续性低血压,尤其是伴有不适症状时,才具有临床意义。
低血压的成因错综复杂,涉及多个层面,在生理因素方面,体质性低血压较为常见,部分人群天生血压偏低,但身体各器官并无器质性病变,这类人血管张力较低,血压生成相对不足,体位性低血压也不容忽视,当体位改变,如从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血液受重力影响,大量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脏泵血受限,血压便急剧下降,这在老年人、长期卧床患者以及服用某些特定药物(如降压药、利尿剂等)人群中更易出现。
疾病因素同样可引发低血压,心脏疾病首当其冲,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病等,致使心脏收缩功能减弱,射血量无法满足机体需求;内分泌系统紊乱,像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匮乏,使新陈代谢减缓,心血管系统受累,血压随之降低;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脊髓损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影响血管舒缩调控机制,打破血压平衡,严重感染、营养不良、失血过多等状况,通过不同病理生理途径,均可能导致血压持续走低。
谈及症状,轻者或许仅感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轻微不适,常被误解为休息不足或劳累所致,因而延误诊治,头晕多因脑部供血不足,大脑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一旦血压过低,脑血管灌注压下降,便会出现眩晕感,尤其在体位变动时加重,乏力则是由于身体各组织器官能量供应减少,肌肉得不到充足养分支持,活动耐力显著下降,视力受影响源于视网膜缺血缺氧,眼前发黑、视物不清等情况频现。
重度低血压症状则更为凶险,可能诱发晕厥甚至休克,晕厥属于短暂性意识丧失,大脑短时间内严重缺血缺氧,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若此时身处危险环境,极易引发摔伤、烫伤等意外事故,休克则是低血压的极端状态,全身循环血量锐减,组织器官灌注严重不足,皮肤湿冷、苍白,脉搏细弱且快速,呼吸急促,若不紧急救治,会迅速危及生命。
低血压的危害不容小觑,长期低血压会使身体各脏器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加速器官衰老与功能退化,大脑长期供血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等问题接踵而至,还增加老年痴呆风险;心脏因冠状动脉供血不佳,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肾脏灌注不足影响其滤过与排泄功能,导致肾功能受损,水电解质失衡;胃肠道缺血则引发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等消化系统疾病。
面对低血压,应对策略需多管齐下,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适当增加盐分摄入,提升血容量,但需结合个人病情把控盐量,防止引发高血压等并发症;多饮水,保证每日充足液体量,促进血液循环;合理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如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过度疲劳与剧烈运动后突然停止,体位转换时动作缓慢,尤其晨起或久坐起身时,先在床边稍坐片刻,再缓慢站起,给身体充分时间调节血压。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经生活干预无效的患者,针对病因用药至关重要,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的低血压,需补充甲状腺激素;心肌病导致的则使用改善心肌功能药物,对于单纯性低血压提升血压的药物,有盐酸米多君,它通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还有屈昔多巴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促使血管收缩、心脏搏出量增加,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依个体差异精准选药、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中医调理也为低血压治疗开辟新径,中医依据辨证论治原则,将低血压分为气血两虚、中气下陷、肾阳虚损等多种证型,气血两虚者,常采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养血益气;中气下陷型以补中益气汤升举阳气;肾阳虚损型则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外治法同样有效,针刺足三里、百会等穴位可调节气血、升提清阳;艾灸关元、气海等穴能温阳补气、固脱止陷。
低血压虽看似“温和”,实则暗藏诸多隐患,深刻认知其成因、症状、危害及应对方法,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能有效预防与干预,守护自身心血管健康防线,确保生命之舟在健康的航道稳健前行,远离低血压带来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