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结构中,骨骼起着支撑身体、保护脏器、协助运动等关键作用,意外或疾病导致的骨折却常常打破这份平衡,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以及生活上的诸多不便,骨折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多个医学领域和环节的紧密协作,旨在最大程度恢复骨骼的完整性、功能以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骨折治疗的首要原则是确保骨折断端的正确复位,这一过程犹如搭建一座桥梁的基石,精准的复位为后续骨骼愈合奠定良好基础,医生会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移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如手法复位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适用于一些较为简单、移位不严重的骨折,通过特定的手法操作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并借助石膏、夹板等外固定装置维持复位后的位置,而手术切开复位则常用于复杂骨折、关节内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医生在直视下将骨折断端准确对位,使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器材进行固定,使骨折断端获得稳定支撑,促进愈合,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若移位明显,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避免肘内翻等畸形的发生,保障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药物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初期,医生会开具止痛药物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因伤痛带来的身体应激反应,为预防感染,尤其在开放性骨折或有手术切口的情况下,会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也不可或缺,如钙剂、维生素 D 以及一些具有续筋接骨作用的中成药等,这些药物有助于增加骨密度、促进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进程,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后愈合较慢,合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 能够改善骨代谢环境,提高骨愈合质量。
康复训练是骨折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贯穿于整个恢复过程,从术后早期至功能完全恢复,早期康复训练主要集中在未固定关节的活动以及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上,对于下肢骨折的患者,在固定期间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即绷紧大腿肌肉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放松,重复进行,这种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同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随着骨折愈合进展,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上肢骨折患者在骨折初步愈合后开始进行关节屈伸活动练习,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循序渐进地恢复关节功能,到了后期,康复重点转向功能训练,如手部骨折患者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握笔书写、拿捏物品等;下肢骨折患者进行负重行走训练,先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以恢复肢体的正常负重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心理关怀在骨折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骨折后的长期制动、身体功能受限以及对未来康复的担忧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及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训练,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和需求,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组织康复患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让处于不同康复阶段的患者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骨折治疗与康复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医护人员、家属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骨折的复位固定到药物治疗,从早期的康复训练到后期的功能恢复,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只有全面、科学、个性化地实施治疗方案,才能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骨骼健康,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减少骨折带来的长期不良影响,实现身体机能与生活质量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