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烧伤的概述
烧伤是一种由热源、电流、化学物质、辐射等导致的机体组织损伤,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烧伤,不同烧伤程度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护理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轻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局部皮肤发红、疼痛,有烧灼感,一般 3 - 7 天可自愈,不留瘢痕,被轻微烫伤或晒伤后,皮肤会出现短暂的发红和刺痛,经过适当处理和休息,皮肤会自行恢复。
中度烧伤伤及真皮深层,局部形成水疱,水疱内充满透明或稍混浊的液体,痛觉迟钝,伴有周围皮肤红肿,如不慎处理,可能引发感染,愈合时间较长且易遗留瘢痕,像被高温液体溅到,可能会迅速起水疱,若处理不当,水疱破裂后容易感染。
重度烧伤则伤及皮肤全层甚至深达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局部呈现焦痂,感觉消失,常伴有休克、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需要紧急救治,预后较差,往往会留下严重的功能障碍和大面积瘢痕,比如在火灾现场被严重烧伤的患者,生命垂危,需要进行复杂的综合治疗。
烧伤的急救处理
当发生烧伤时,正确的急救处理对于后续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首先要迅速脱离热源,如火焰烧伤应立即脱去燃烧的衣物,避免奔跑呼喊,以免呼吸道吸入有害气体;热水、热液烫伤后,应立即用大量流动的冷水冲洗受伤部位至少 15 - 30 分钟,以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热力对深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对于电烧伤,应立即切断电源,但要注意不可直接用手触碰伤者身体,防止自身触电,如果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并呼叫急救人员,化学烧伤时,需迅速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渍的衣物,并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同时尽可能了解致伤化学物质的种类,以便后续针对性治疗。
烧伤的治疗
1、创面处理:创面处理是烧伤治疗的关键环节,对于轻度烧伤,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即可,可涂抹适量的烫伤膏,如京万红软膏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药物,中度烧伤的水疱皮应尽量保留,小水疱无需处理,大水疱可在低位剪破引流积液,然后包扎保护创面,对于已破裂的水疱和重度烧伤的焦痂创面,需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可采用手术植皮、皮瓣移植等方法修复创面。
2、全身治疗
- 抗休克治疗: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体液大量渗出,极易发生休克,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早期可根据烧伤面积和患者的体重估算补液量,常用公式为:伤后第一个 24 小时,每 1%Ⅱ°、Ⅲ°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补充胶体和电解质液共 2ml(小儿为 2 - 3ml),另加 5%葡萄糖溶液补充水分 2000ml(小儿按 60 - 80ml/kg 计算),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一般为 2:1,并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和补液量。
- 抗感染治疗:烧伤患者由于创面的存在,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在伤后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加强创面换药和病房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 营养支持治疗:烧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分解加速,能量需求增加,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通过鼻饲、静脉营养等途径补充,早期给予高蛋白饮食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和提高机体抵抗力。
烧伤的护理
1、创面护理:密切观察创面的情况,包括颜色、温度、湿度、有无分泌物以及周围皮肤的变化等,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时更换敷料,避免创面受压和摩擦,对于植皮或皮瓣移植后的创面,要特别注意制动,防止皮片移位影响成活。
2、疼痛管理:烧伤疼痛较为剧烈,尤其是在清创、换药等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如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同时可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电视等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疼痛感受。
3、心理护理:烧伤患者尤其是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担忧,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介绍成功康复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4、康复护理:在烧伤创面愈合后,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根据患者的烧伤部位和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如对手部烧伤患者进行手指的屈伸练习、对下肢烧伤患者进行步行训练等,同时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如热敷、按摩、红外线照射等,促进功能恢复。
烧伤的治疗与护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并在各个环节给予精心的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烧伤带来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