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骨折的定义与成因
骨折,即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其成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直接暴力,如交通事故中的碰撞、高处坠落导致的冲击力直接作用于骨骼;间接暴力也不少见,像在突然扭转身体时可能造成肋骨骨折,骨质疏松是引发骨折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或某些疾病影响,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脆弱易折,肌肉过度收缩、长期劳损等也可能引发骨折,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中,若热身不充分、姿势不正确,可能因肌肉突然强力收缩而拉断骨头。
骨折的症状表现
骨折的症状较为典型,受伤部位通常会出现疼痛,且疼痛程度因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活动时疼痛加剧,局部会有肿胀,这是由于骨折端出血、周围组织损伤引起炎症反应,血液和组织液渗出所致,骨折处常出现青紫瘀斑,这也是出血后的表现,畸形也是常见表现,如骨折断端移位,可使肢体外形改变,像小腿骨折可能出现成角畸形,异常活动则表现为受伤部位原本不能活动的关节出现不正常的活动,这是骨折的一个特异性体征,还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在骨折断端相互摩擦时可被触及或听到,但这一体征不可随意检查,以免加重损伤。
骨折的常见类型
根据骨折的形态可分为多种类型,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垂直,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如前臂遭受横向打击致尺桡骨横形骨折,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常由扭转暴力导致,螺旋形骨折则是骨折线呈螺旋状,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像小腿在扭转外力下可发生胫腓骨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较为严重,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常见于高能量损伤,如严重的车祸伤,还有压缩性骨折,多发生于椎体,因垂直压力导致椎体变扁,嵌入性骨折,常见于儿童,骨折断端嵌入到另一段骨组织内。
骨折的诊断方法
医生首先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病史包括受伤机制、时间、受伤部位等,体格检查观察受伤部位外观、肿胀情况、有无畸形等,为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X 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移位情况等,多数骨折通过 X 线就能确诊,但对于一些细微骨折或复杂部位骨折,CT 扫描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尤其是对骨折断端的三维结构显示更为清楚,磁共振成像(MRI)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应用,它对骨髓水肿、软组织损伤的显示较好,有助于评估骨折周围的韧带、肌腱、神经等结构是否受损。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位置,可通过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种方式,手法复位适用于一些稳定性骨折或能通过手法操作使其复位的情况,如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部分情况可采用手法复位,手术复位则用于手法复位失败、骨折断端有软组织嵌入、开放性骨折等情况,通过切开皮肤等组织,直视下将骨折断端准确复位并固定,固定是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常用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等,适用于简单骨折或作为临时固定措施,内固定则是通过钢板、螺钉、髓内钉等植入物固定骨折断端,适用于复杂骨折或需要坚强固定的骨折,康复治疗贯穿骨折治疗全过程,早期合理的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后期能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和功能。
不同部位骨折的特点与治疗
(一)锁骨骨折
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位置表浅,容易受到外力损伤,锁骨骨折好发于中段,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通过上肢传导至锁骨,其症状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患侧肩部活动受限,头部向患侧倾斜时疼痛加重,治疗上,对于无移位或移位轻微的骨折,多采用“8”字绷带固定法保守治疗;若移位明显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二)肱骨骨折
肱骨分近端、干部和远端,各部位骨折特点不同,肱骨近端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多因低能量损伤,与骨质疏松有关,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肱骨干部骨折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可合并神经损伤,肱骨远端骨折常见于儿童,如肱骨髁上骨折,可因肘部受伤引起,若处理不当可导致血管神经损伤及肘内翻畸形等严重后果,治疗上,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肱骨近端和干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悬垂石膏固定;移位明显的需手术复位内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多样,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选择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同时注意观察血管神经情况。
(三)股骨骨折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粗的管状骨,股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股骨颈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女性,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由于股骨头血供相对较差,骨折后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股骨干骨折常由强大暴力造成,可伴有大量出血和休克,治疗方面,股骨颈骨折根据类型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如空心螺钉内固定等;股骨干骨折多需手术治疗,如髓内钉固定等,以稳定骨折断端并早期活动。
(四)胫腓骨骨折
胫骨和腓骨承担着人体的体重,胫腓骨骨折较为常见,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如踢足球时被踢伤、重物砸伤等,胫骨平台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常合并半月板和韧带损伤,治疗需兼顾骨折复位和关节面平整恢复,多采用手术内固定,胫腓骨骨干骨折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选择治疗方法,无移位或稳定骨折可采用石膏固定保守治疗;移位明显或有软组织损伤的则需手术复位内固定。
骨折后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与护理对骨折患者至关重要,在骨折早期(伤后 1 - 2 周),主要是促进消肿、缓解疼痛和防止肌肉萎缩,可抬高受伤肢体,高于心脏水平,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未固定部位进行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在病情稳定后,逐渐开始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可防止腿部肌肉萎缩,中期(伤后 3 - 8 周)继续加强肌肉锻炼,并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膝关节骨折可在 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辅助下进行关节屈伸活动,避免关节粘连和僵硬,后期(伤后 9 - 12 周及以后)着重恢复关节功能和肢体力量,增加抗阻训练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造成二次损伤。
护理方面,要注意患者的饮食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食物,如牛奶、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因骨折后长时间卧床或活动受限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需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骨折是一种常见但又复杂的损伤,正确了解其知识,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和科学康复护理,才能最大程度减少骨折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和正常生活,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骨折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