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高血压作为全球范围内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它犹如一颗隐藏在身体内的“定时炸弹”,无声无息却又可能在不经意间引发严重后果,深入了解高血压,对于个体健康管理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都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本文将从高血压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多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一种状态,通常以收缩压(心脏收缩时主动脉内的最高压力)≥140mmHg 和/或舒张压(心脏舒张时主动脉内的最低压力)≥90mmHg 为诊断标准,这一数值并非随意界定,而是经过大量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所确定的,旨在早期发现可能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的血压升高情况,当血压超出这个范围,心脏就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会使心脏逐渐肥大,血管壁也会因承受过多压力而出现损伤,进而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高血压的病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均患有高血压,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这是因为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影响人体对盐分的代谢、血管的弹性以及对激素调节的敏感性等,使得携带这些基因变异的人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一些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就与高血压的易感性密切相关,具有特定基因类型的个体,其血管紧张素 II 生成增多,该物质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二)环境因素
1、饮食方面
长期高盐摄入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过多的盐分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使血压升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的盐摄入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也不容忽视,这类饮食结构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使小动脉阻力增加,进而引发血压升高,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一步促使血压升高。
2、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也是高血压的一大诱因,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向于久坐不动,无论是长时间的伏案工作,还是频繁使用电子设备导致的久坐行为,都使得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运动不足会导致体重增加,肌肉力量减弱,血管壁弹性下降,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也逐渐衰退,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状态同样会对血压产生不良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体内的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随之升高。
(三)其他因素
年龄增长是高血压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血管壁会逐渐老化、变硬,弹性减弱,身体的调节机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如肾脏对盐分和水分的排泄功能下降,这些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吸烟也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能够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且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的病情,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酒精可使体内的皮质醇分泌增加,从而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诱发高血压,如避孕药、类固醇类药物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导致血压异常升高。
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的症状表现多样,且因人而异,在高血压早期,许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也正是高血压被称为“沉默杀手”的原因之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头痛、头晕症状,尤其是在劳累、情绪激动或突然改变体位时较为明显,这种头痛通常表现为头部的紧箍感或胀痛,而头晕则可能感觉周围环境在旋转或自身有晃动感,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即自觉心跳加快、加强或有心慌的感觉,这是因为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一些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症状,视力模糊是由于高血压影响了视网膜的血流灌注,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鼻出血则是由于鼻腔内的小血管在高血压的压力下破裂所致,如果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还可能引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这些疾病一旦发生,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高血压的诊断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压测量结果,并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一)血压测量
目前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有诊所测量、家庭自测和动态血压监测,诊所测量是指在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使用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进行的测量,这是诊断高血压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患者在测量前应至少休息 5 - 10 分钟,取坐位或卧位,测量上臂肱动脉血压,每次测量间隔 1 - 2 分钟,重复测量 2 -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家庭自测则方便患者在家中自行监测血压,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血压波动情况,动态血压监测是通过仪器每隔一定时间(一般为 30 分钟或 60 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能够连续记录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血压变化,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二)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了解其直系亲属中是否有高血压患者,因为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相对较高,还会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是否高盐、高脂肪饮食)、运动情况(是否缺乏运动)、吸烟饮酒习惯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情况也有助于判断高血压的可能病因。
(三)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检查心脏的大小、节律、有无杂音等,高血压患者由于心脏长期承受高压力负荷,可能会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体征,检查眼部可观察视网膜血管是否有动脉硬化、出血或渗出等病变,这些病变与高血压导致的视网膜血管损害密切相关,检查外周血管的搏动情况,有助于评估血管的功能状态。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肾功能损害等情况,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估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程度,血脂、血糖检测对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脏是否有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异常改变,超声心动图则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如心室壁的厚度、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必要时还可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对于预测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有一定帮助。
高血压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基础,减少盐的摄入至关重要,倡导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下,增加富含钾、钙、镁等元素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豆类等,这些元素有助于促进钠的排泄,降低血压,适量运动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吸烟者应尽快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控制血压同样关键,可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8.5 - 23.9),减轻精神压力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心理平衡。
2、定期监测血压
患者应在家中自备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及时发现血压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周至少测量 2 - 3 次血压,每次测量 2 - 3 遍,取平均值作为参考,如果发现血压波动较大或出现异常升高的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二)药物治疗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利尿剂
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利尿剂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需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
2、β受体阻滞剂
像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这类药物能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引起支气管痉挛,因此禁用于哮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