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现代社会,心脏病犹如一颗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涵盖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统称,涉及心脏血管、心肌、心瓣膜等多个关键部位,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样,其危害不容小觑,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主要疾病之一,深入了解心脏病的方方面面,从病因到症状、从诊断到治疗,以及日常预防与护理,对于守护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心脏病的病因探寻
心脏病的病因错综复杂,犹如一张交织的大网,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疾病的发生发展。
(一)遗传因素
家族病史在心脏病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若直系亲属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病,个体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某些基因突变可致使脂质代谢紊乱,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引发冠状动脉狭窄、堵塞,为冠心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就大幅上升,早早地暴露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下,较正常人更易罹患冠心病,且发病年龄往往提前。
(二)不良生活方式
1、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是心血管的“慢性杀手”,吸烟可促使血管内皮受损,引发炎症反应,吸引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聚集于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绞痛发作,据统计,长期大量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 2 - 4 倍,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患病几率呈指数级攀升。
2、不合理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以及高盐饮食是心脏病的饮食“雷区”,长期摄入大量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中的油脂,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飙升,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于形成血栓;高盐饮食则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加重心脏负担,长期可致高血压,高血压又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诸多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嗜食腌制肉类、油炸快餐的人群,患心脏病风险远高于饮食均衡者。
3、缺乏运动:现代生活方式使得体力活动日益减少,久坐不动已成为常态,身体长期处于低运动状态,肌肉摄取葡萄糖减少,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肪合成增多;血液循环减缓,血脂沉积于血管壁概率上升,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每周运动不足 150 分钟者,患心脏病风险比规律运动人群高出 30% - 40%,运动量与心脏病风险呈明显负相关。
(三)基础疾病影响
1、高血压:血压长期高于正常范围,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持续性压力,心脏需克服更高阻力将血液泵出,久而久之心肌肥厚;高压血流冲击血管壁,促使动脉内皮损伤、中层平滑肌增生,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表明,收缩压每升高 20mmHg 或舒张压每升高 10mmHg,冠心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1.6 倍和 1.4 倍。
2、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促使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糖基化终产物堆积于血管壁,损伤内皮细胞;同时激活多元醇代谢通路,使细胞内渗透压改变、氧化应激增强,加速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 2 - 4 倍,且病程越长、血糖波动越大,对心血管损害越严重。
3、高血脂症: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打破血脂代谢平衡,过量的 LDL-C 易被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血管壁形成泡沫细胞,融合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心;HDL-C 过低则削弱了逆向转运胆固醇至肝脏代谢的能力,进一步加剧脂质沉积,血清总胆固醇每升高 1mmol/L,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 20%。
心脏病的症状表现
心脏病症状多样,轻重缓急各异,有些隐匿起病,有些则来势汹汹。
(一)胸痛
1、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疼痛性质多为紧缩、压迫、发闷或窒息感,而非针刺或刀割样锐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下颌部,每次发作持续 3 - 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 1 - 3 分钟内缓解。
2、心肌梗死胸痛:相较于心绞痛更为剧烈、持久,疼痛程度重且难以忍受,常伴濒死感、大汗淋漓,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类似但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常规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上腹部、肩背部疼痛或牙痛等,易造成误诊。
(二)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最初仅在重体力活动如爬楼梯、剧烈运动时出现,随着病情加重,轻度体力活动甚至平卧位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心脏功能下降,心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运动需求,肺淤血所致,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需端坐呼吸才能稍缓解。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于夜间熟睡后突然发作,患者因胸闷、气促而惊醒,被迫坐起,可伴有咳嗽、咳痰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这是由于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刺激迷走神经感受器引发。
(三)其他症状
1、心悸:自觉心跳加快、加强或不规则跳动,常伴有心慌、不安感,心律失常患者尤为常见,如房颤发作时,心脏快速无序跳动,患者能明显感知自身心跳异常。
2、水肿:右心衰时体循环淤血,下肢最先受累,出现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早期晨起眼睑、颜面水肿,午后双下肢踝部水肿逐渐加重,按压皮肤可见凹陷且恢复缓慢。
3、头晕、乏力: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脑部供血不足,可导致头晕、眩晕;同时身体各组织器官缺氧,患者常感乏力、倦怠,活动耐力下降。
心脏病的诊断方法
精准诊断是有效防治心脏病的关键,临床借助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
(一)心电图(ECG)
作为心脏病诊断的“基石”,能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曲线,心肌缺血时,相应导联出现 ST 段压低、T 波倒置;心肌梗死急性期可呈现 ST 段抬高或压低、病理性 Q 波形成;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可明确其类型,如早搏、房颤等,不同波形特征对应各异心律失常,其优势在于简便快捷、无创经济,可床边即时检查,捕捉瞬间心电异常变化。
(二)超声心动图(UCG)
利用超声波反射原理构建心脏动态影像,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形态、室壁厚度及运动幅度,如心肌病时室壁增厚或变薄、心室扩大;评估心脏瓣膜启闭功能、有无瓣膜反流或狭窄;测定心功能参数,如射血分数反映左心室泵血功能,对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价值极高,可直观发现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结构畸形;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评估支架位置及效果也有重要作用。
(三)冠状动脉造影(CAG)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插管至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可准确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程度及部位,直接发现血管病变处有无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对于多支病变、复杂病变诊断优势显著,能为后续介入治疗提供精确解剖学依据,指导制定治疗方案,但因其有创且费用较高,临床多在其他检查高度怀疑冠心病时选用。
(四)血液检查
心肌酶谱检测在心肌梗死诊断中不可或缺,肌钙蛋白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于心肌损伤后数小时内迅速升高,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脑钠肽(BNP)主要用于心力衰竭诊断与鉴别诊断,心室壁张力增加时 BNP 释放入血,血浆 BNP 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心衰越重 BNP 值越高,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了解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及合并疾病情况。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