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氧气和栖息地,还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甚至可能导致大面积死亡,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病虫害的危害
(一)对植物自身的影响
许多害虫以植物的组织和器官为食,如咀嚼式害虫会咬食叶片、茎杆等,造成植物机械损伤,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运输,刺吸式害虫则吸取植物汁液,导致植物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叶片发黄卷曲等,而病原微生物感染植物后,会引起植物组织病变,如斑点、腐烂、枯萎等,严重时可使整株植物死亡。
(二)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病虫害的大发生往往会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据估计,全球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受病虫害侵害的农产品品质也会下降,如果实变小、口感变差、营养价值降低等,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其生长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植物受到病虫害严重危害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动物食物来源减少、栖息地丧失等,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一)植物自身的因素
不同植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存在差异,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而另一些品种则相对易感,在水稻种植中,某些抗稻瘟病品种能够有效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而感病品种则容易发病,植物的生长状态也会影响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生长健壮、营养充足的植物通常具有较高的抗逆性,而生长衰弱、营养不良的植物则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二)病原物和害虫的特性
病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它们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一些病原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力,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繁殖和传播,对植物造成严重危害,害虫也有各种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取食偏好,有的害虫繁殖能力强、世代周期短,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种群,对植物造成爆发性危害。
(三)环境因素
环境条件对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气象因素直接影响病原物和害虫的生存、繁殖和活动,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真菌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干旱少雨的天气则容易导致蝗虫等害虫的大发生,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等土壤条件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虫能力,进而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
(四)人为因素
人类的农事操作、栽培管理措施等也会对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产生影响,不合理的施肥、灌溉、密植等栽培方式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降低抗病虫能力,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会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削弱土壤对病原物的抑制作用,引种不当、种子带菌带毒等情况也会增加病虫害的传播风险。
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虫品种
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在育种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育种方法、杂交育种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出具有优良抗性的新品种。
2、合理轮作与间作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品种,合理的轮作可以打破病原物和害虫的生活周期,减少病原物在土壤中的积累和害虫的栖息场所,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间作则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通过不同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互补利用资源、驱避害虫等,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在棉花田里间作玉米,可以吸引棉铃虫的天敌,减少棉铃虫的危害。
3、加强田间管理
良好的田间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具有重要意义,及时清理田园杂草、残株落叶等杂物,可以减少病原物和害虫的越冬场所,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科学灌溉,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土壤墒情适时适量浇水,避免过度干旱或积水,及时中耕松土、培土壅根等措施也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二)物理防治
1、利用防虫网
在农田、果园等种植区域设置防虫网,可以有效防止害虫飞入,保护植物免受害虫侵害,防虫网的规格应根据不同害虫的大小和种类进行选择,一般网目越小,防虫效果越好,但也会对通风透光产生一定影响,在选择防虫网时,需要综合考虑防护效果和植物生长需求。
2、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特性,设置灯光诱捕器、糖醋液诱捕器、性信息素诱捕器等进行诱杀,黑光灯可以诱捕多种蛾类害虫;糖醋液对果蝇、蚜虫等害虫具有引诱作用;性信息素则可以特异性地诱捕某种害虫的雄虫,干扰其交配繁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对环境友好,但需要定期更换诱饵和维护诱捕器。
3、机械捕杀
对于体型较大、易于发现的害虫,如蜗牛、蛞蝓等,可以采用人工捕捉或机械捕杀的方法,在清晨或傍晚害虫活动时,组织人员进行田间巡查,发现害虫后及时用手捉或用工具捕杀,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工作量较大,适用于小面积种植区域或害虫发生初期的防治。
(三)生物防治
1、以虫治虫
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方法,许多昆虫具有捕食其他昆虫的习性,如瓢虫可以捕食蚜虫、草蛉可以捕食红蜘蛛等,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或保护自然天敌种群,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危害,在果园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可以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等感染和杀死害虫。
2、以菌治虫
有些微生物可以寄生在害虫体内或体表,引起害虫发病死亡,绿僵菌可以感染多种害虫,使害虫僵硬死亡;淡紫拟青霉可以寄生在根结线虫体内,抑制线虫的生长繁殖,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人工培养和制剂加工后,应用于害虫防治,以菌治虫具有专一性强、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鸟治虫
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天敌生物,许多鸟类以昆虫为食,通过在农田、林区等地设置鸟巢、人工招引鸟类等方式,可以增加鸟类数量,发挥鸟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啄木鸟可以啄食树干内的害虫;燕子可以捕食空中飞行的害虫,保护鸟类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控制病虫害具有重要意义。
(四)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死或抑制病原物和害虫,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症下药
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不同类型的农药对不同的病虫害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只有正确选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目的,杀菌剂用于防治真菌病害,杀虫剂用于防治害虫,杀螨剂用于防治螨类害虫等。
2、适时用药
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最佳防治时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在病虫害发生的初期或萌芽阶段用药效果最好,此时病原物和害虫的数量相对较少,对农药的敏感性较高,用药量也相对较少,如果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病虫害已经大量发生和蔓延,不仅会增加用药量和防治成本,还可能对植物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3、适量用药
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和规定的剂量用药,避免盲目加大用药量,过量使用农药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增加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风险,同时也容易使病原物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在用药前应仔细阅读农药标签,准确计算用药量,并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
4、安全用药
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防止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在施药过程中,应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农药接触皮肤和呼吸道,严禁在水源地、居民区附近以及风力较大时喷药,施药后应及时清洗施药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