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温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

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它反映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与否,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腋下温度在 36℃ - 37℃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腋下测量法、口腔测量法、直肠测量法和耳温测量法等。
腋下测量法是最常用且方便的方法之一,将体温计夹在腋下,确保腋窝紧闭,经过一定时间(通常为 5 - 10 分钟)后读取体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无创,但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如冬季外界寒冷可能导致腋下温度略低,夏季则可能略高。
口腔测量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紧闭口唇,测量时间为 3 - 5 分钟,其结果较为准确,但可能会因进食、饮水或张口呼吸等因素而产生误差,刚喝完热水后测量口腔温度可能会偏高。
直肠测量法主要用于婴幼儿或昏迷、不能配合的患者,这种方法测量的温度最接近人体深部温度,准确性较高,但由于操作相对复杂,且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感,所以使用范围有限。
耳温测量法则是通过红外线耳温枪来测量鼓膜的温度,从而间接反映人体核心体温,它具有快速、便捷的优点,但在使用前需要确保耳道清洁,否则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二、体温变化的生理原因
人体的体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一天之中有规律地波动,通常在清晨 2 - 6 时体温最低,午后 1 - 6 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 1℃,这种昼夜节律性的体温变化是由人体内部的生物钟所调控的,生物钟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它通过控制机体的代谢率、激素分泌等,使体温在一天中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运动、进食、情绪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的暂时升高,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产生的热量增加,身体为了保持热量平衡,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但如果散热速度跟不上产热速度,体温就会升高,进食后,尤其是摄入大量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后,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从而使体温略有上升,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也会促使身体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女性在月经周期中体温也会有所变化,在排卵前,孕激素水平较低,体温一般在 36.5℃左右;排卵后,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基础体温上升 0.3 - 0.5℃,并持续到下次月经来潮前,这种月经周期中的体温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女性生育期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怀孕的一个参考指标。
三、发热:体温异常升高的原因与应对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当腋下温度超过 37℃或口腔温度超过 37.3℃,或直肠温度超过 37.6℃时,即可定义为发热,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感染引起的,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急性发热,患者常伴有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则会有高热、咳痰、胸痛等症状,对于感染性发热,明确病原体是治疗的关键,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C 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测等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多种情况,如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恶性肿瘤(肝癌、肺癌等)、中暑、脑出血、甲亢等,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出现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导致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对于这类疾病引起的发热,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病情。
当出现发热时,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对症处理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不适,如果体温不超过 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浴身体、冷敷额头等;如果体温超过 38.5℃,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要让患者多喝水,补充因发热而流失的水分,防止脱水。
四、低体温: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与发热相对应,低体温同样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当腋下温度低于 35℃时,可定义为低体温状态,引起低体温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
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尤其是在缺乏保暖措施的情况下,人体散热大于产热,就容易出现低体温,老年人在寒冷的冬天,如果穿着单薄且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可能会导致低体温的发生,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引发低体温,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等,它们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下降,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重度营养不良、休克等,也会导致低体温的出现。
低体温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轻度低体温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皮肤苍白、手脚冰凉等症状;随着体温进一步降低,会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情况;严重低体温(体温低于 30℃)时,可危及生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对于低体温的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如让患者脱离寒冷环境、停用相关药物等,如果是疾病引起的低体温,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在保暖方面,可以使用毛毯、热水袋等物品帮助患者升温,对于体温过低且情况危急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复温设备进行体外复温或体内复温治疗。
五、体温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体温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除了上述提到的发热与低体温可以提示不同的疾病状态外,体温的变化趋势也可以为医生判断疾病的进展提供线索,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的体温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这通常表明抗感染治疗有效,病情在好转;相反,如果体温持续不降甚至升高,可能意味着病原体未被有效清除或出现了并发症。
在心血管疾病中,体温也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指标,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初期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这是由于心肌组织坏死释放的炎性介质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所致,通过对体温的监测,结合其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医生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对于肿瘤患者,不明原因的低热可能是肿瘤的一种表现,这是因为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肿瘤组织坏死释放的毒素也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体温升高或波动,体温的异常变化可以作为肿瘤筛查和诊断的一个参考因素之一。
在疾病预后的判断上,体温同样具有一定的意义,体温能够较快恢复正常且稳定的患者,其预后相对较好;而那些持续高热不退或体温反复波动的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复杂,预后可能不太乐观,在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中,如果经过治疗后体温仍居高不下,提示肺部炎症可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相对较高。
体温作为生命健康的重要“晴雨表”,其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状态、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了解体温的基本概念、变化原因以及在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对于我们维护自身健康、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重视体温的监测和变化,当出现体温异常时,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保障身体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