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赛事日益火爆、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当下,运动损伤成为了运动员与健身爱好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从轻微的擦伤、扭伤到严重的骨折、肌肉拉伤,这些伤病不仅影响当下的运动状态,更关乎长远健康,深入了解运动损伤治疗,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是每位运动参与者必修的“安全课程”。

运动损伤的成因复杂多样,场地因素首当其冲,不平整的跑道、湿滑的球场地面,都可能瞬间改变运动员的身体平衡,引发意外,比如在田径比赛中,坑洼的跑道易使选手崴脚、摔倒;篮球场上若洒有汗水未及时清理,球员快速奔跑、变向时极易滑倒摔伤,技术动作的不规范也是一大“元凶”,错误的姿势会过度牵拉或扭转关节、肌肉,以网球为例,发球时过度依赖手臂力量而忽视腿部蹬地发力及身体转动协同,长期如此会导致肩部、腰部劳损,运动前准备活动不足或运动后放松不当,肌肉弹性与关节灵活性欠佳,同样增加受伤风险,像冬季长跑前未充分热身,腿部肌肉僵硬,跑步中容易出现抽筋、拉伤。
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应急处理刻不容缓,遵循“RICE”原则是关键。“Rest”(休息)意味着立即停止运动,避免受伤部位二次伤害;“Ice”(冰敷)需在伤后 24 - 48 小时内,用冰袋敷于患处,每次 15 - 20 分钟,间隔 1 - 2 小时,收缩血管,减少肿胀与疼痛;“Compression”(加压包扎)借助弹性绷带适度施压,稳固受伤关节、减少出血与组织液渗出;“Elevation”(抬高患肢)将受伤部位置于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踝关节扭伤后,依此步骤操作能有效缓解初期症状,为后续恢复打基础。
针对不同类型运动损伤,治疗方法各有侧重,对于轻度软组织擦伤,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异物与污垢,碘伏消毒后涂抹抗生素软膏,无菌纱布包扎,定期换药即可,关节扭伤则依据损伤程度分级施治,Ⅰ度(轻度)扭伤休息数天至一周,配合热敷、按摩促进血液循环;Ⅱ度扭伤除制动休息外,冷敷后需佩戴护具 2 - 3 周,期间可进行非负重屈伸练习;Ⅲ度(重度)扭伤往往涉及韧带撕裂甚至断裂,多需手术修复,术后按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骨折治疗更为复杂,稳定性骨折可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 4 - 8 周;不稳定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通常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康复涵盖早期肌肉收缩锻炼、后期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整个过程长达数月甚至更久。
康复训练贯穿运动损伤治疗全程,精准规划是核心,早期聚焦于维持未受伤部位功能,预防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如上肢骨折后,健侧上肢可进行正常活动,通过握拳、屈肘等简单动作带动全身血液循环,中期着重提升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恢复,利用 CPM(持续被动运动)机辅助关节屈伸,结合渐进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以膝关节损伤为例,从静蹲练习逐步过渡到动态深蹲练习,循序渐进增加难度,后期强化本体感觉与运动协调性训练,像闭眼单腿站立平衡练习,帮助运动员重新找回运动状态,降低再次受伤概率。
心理调适同样不可或缺,重伤后运动员常陷入焦虑、沮丧情绪,担忧运动生涯终结,此时专业心理辅导介入,帮其重建信心,正视伤病,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家人、教练与队友的支持鼓励,营造宽松康复环境,助力伤员克服心理障碍,早日回归赛场。
在运动损伤治疗领域,科技手段不断革新赋能,高端影像学检查设备如磁共振成像(MRI)、64 排螺旋 CT 等,能精准定位微小损伤、清晰显示骨骼与软组织结构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物理治疗仪器从超声波理疗仪到冲击波治疗仪,加速组织愈合、缓解疼痛,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运动数据,分析运动姿态异常,提前预警潜在损伤风险,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跨越。
运动损伤治疗是一场身体与时间的赛跑,遵循科学方法、秉持坚韧心态,依托前沿科技,方能穿越伤痛迷雾,让运动健儿与健身者重拾运动激情,驰骋赛场,拥抱活力人生,每一次伤病都是成长的磨砺,科学治疗是开启运动新篇的钥匙,守护运动梦想,从重视损伤治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