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健康的庞大体系中,便常规检查犹如一位沉默却至关重要的“侦察兵”,虽常被人们忽视,但它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了解肠道健康状况、诊断多种疾病以及评估身体整体代谢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对粪便的外观、镜检以及化学检测等项目,粪便的外观能初步反映一些健康问题,正常的粪便一般为成形软便,颜色多呈黄褐色或棕黄色,这主要与胆汁的胆红素代谢有关,若粪便颜色出现异常,往往提示着潜在的健康隐患,柏油样便可能暗示上消化道出血,因为血液经过胃酸及肠道细菌作用后,血红蛋白中的铁被氧化而形成黑色硫化铁,使粪便呈现柏油样;而黏液脓血便则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中的黏液是肠道黏膜分泌增多的表现,脓血则是炎症导致黏膜受损、渗出甚至糜烂坏死的结果;灰白色便可能与胆汁排泄受阻有关,如胆结石、胆管癌等疾病可阻塞胆管,使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从而影响粪便的颜色。
镜检是对粪便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这一步骤能够发现许多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通过镜检可以观察到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成分,红细胞增多通常意味着肠道存在出血情况,可能是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期,也可能是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的信号;白细胞大量出现则提示肠道有炎症反应,其数量和形态可辅助判断炎症的性质和程度,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常会明显增多且伴有脓细胞;寄生虫卵的检出对于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至关重要,不同的寄生虫卵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蛔虫卵呈宽椭圆形、似花生壳状,蛲虫卵呈细小透明椭圆形等,一旦发现相应寄生虫卵,即可明确诊断并指导驱虫治疗。
化学检测方面,常见的有隐血试验,隐血试验能够检测出粪便中微量的血红蛋白,对于早期发现无症状的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即使粪便外观无明显异常改变,隐血试验阳性也可能提示胃肠道存在慢性出血,如胃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在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少量出血,此时通过隐血试验就有可能及时发现异常,为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便常规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关键作用,在腹泻患者中,通过便常规检查可以确定是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如果是感染性腹泻,可根据镜检发现的病原体种类(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或其他针对性治疗方案;而非感染性腹泻则可能与肠道功能紊乱、食物过敏等因素有关,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腹痛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的患者,便常规检查有助于排查肠道炎症、肿瘤等疾病,在体检中,便常规也是重要的筛查项目之一,能够帮助人们早期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肠道肿瘤高发的当下,定期进行便常规检查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结肠镜等),可大大提高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尽管便常规检查意义重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患者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只是一项简单的检查,往往因嫌麻烦或觉得尴尬而不愿留取粪便标本进行检查;标本的正确留取对于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很多患者由于未掌握正确的留取方法,如容器不干净、留取的粪便量不合适、未及时送检等,都可能导致结果偏差,影响医生的判断,加强对便常规检查重要性的宣传和对患者正确留取标本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便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基础而重要的临床检验项目,就像肠道健康的忠诚“侦察兵”,时刻为我们的健康站岗放哨,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该项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肠道及其他相关健康问题,守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防线,让这位“侦察兵”更好地发挥其在疾病诊断和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