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医学检查的众多项目中,血常规犹如一面独特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体血液系统的细微变化,为医生诊断疾病、监测健康状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它涵盖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大血液细胞系统的各项关键指标,每一个数据都承载着丰富的生理与病理信息。
红细胞系统
1、红细胞计数 (RBC)
- 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如冲动、兴奋、恐惧等可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以及长期多次献血后,机体也会通过增加红细胞数量来适应环境变化,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群,由于长期处于低氧环境,其红细胞计数普遍高于平原地区居民,这是身体对低氧的自然代偿机制。
- 减少见于:妊娠中后期,孕妇血容量增加,血液相对稀释;6 个月至 2 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部分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而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各种贫血,如白血病时骨髓被异常细胞侵占,影响正常红细胞生成;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过多等导致的红细胞丢失或消耗增加;缺铁、维生素 B₁₂缺乏等造血原料缺乏引起的造血障碍等情况。
2、血红蛋白 (Hb)
- 作为红细胞内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重要蛋白质,其含量变化与红细胞计数密切相关,贫血患者常伴有血红蛋白降低,且血红蛋白能更精准地反映贫血程度,极重度贫血时,血红蛋白通常低于 30g/L;重度贫血在 31 - 60g/L;中度贫血为 61 - 90g/L;轻度贫血则在 90g/L 以上但低于正常参考范围,其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在判断贫血类型方面更具特异性,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降低。
3、血细胞比容 (HCT)
- 主要反映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比例,增高常见于大面积烧伤导致的血浆渗出、连续呕吐或腹泻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等情况下,使血液中红细胞相对浓缩;降低则多因失血后大量补液、贫血患者血液稀释等原因所致,在严重腹泻患者身上,由于水分大量丢失,血细胞比容可能会升高;而在大量输血后的患者体内,若输入的液体相对较多,血细胞比容则可能降低。
4、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 这三个指标主要用于评估红细胞的大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红蛋白的浓度情况,大细胞性贫血时,MCV 增大,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由于叶酸或维生素 B₁₂缺乏,影响了 DNA 合成,导致红细胞核发育滞后,胞体较大但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则表现为 MCV、MCH 和 MCHC 均降低,如缺铁性贫血,因铁元素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体积小且血红蛋白含量少;而正常细胞性贫血时,这三个指标通常在正常范围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早期,红细胞形态基本正常,但其生成数量减少。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 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RDW 增宽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尤其是当贫血病因复杂或存在多种因素影响红细胞生成时,如地中海贫血患者,由于珠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红细胞大小不一,RDW 明显升高;而 RDW 正常则提示红细胞大小较为均一,可能见于正常人群或某些特定类型的贫血早期,如单纯的轻度缺铁性贫血初期,红细胞形态尚未发生显著改变时。
白细胞系统
1、白细胞计数 (WBC)
- 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细菌性炎症,白细胞会迅速升高以吞噬病原菌;尿毒症患者的肾脏功能受损,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刺激骨髓造血;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白细胞异常增殖;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手术创伤、剧烈运动后等情况下,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白细胞抵御损伤和修复组织;急性出血时,机体也会释放白细胞参与止血过程,在急性胆囊炎发作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明显升高,甚至可达每立方毫米数千个。
-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到损伤,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病原体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肝硬化患者因脾脏功能亢进,过度破坏白细胞;长期接触放射线、使用某些化疗药物等会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或干扰白细胞的生成和发育;还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血液系统时会影响白细胞的产生和存活。
2、白细胞分类计数
-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较高,其主要功能是抵抗细菌感染,在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的早期,中性粒细胞比例会显著升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脓肿,中性粒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菌并释放酶将其消化分解;而在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等疾病初期,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相对正常或轻度降低,随着病情发展,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则会相应升高,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0.5×10⁹/L 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此时患者抵抗力极度低下,容易发生严重的细菌或真菌感染,需要紧急治疗。
- 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参与抗病毒、寄生虫感染以及肿瘤免疫监视等功能,在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风疹等发病过程中,淋巴细胞比例会明显增加,可达 50%甚至更高;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系统肿瘤患者体内,淋巴细胞数量会异常增多且伴有形态和功能的异常,淋巴细胞减少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 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情况,艾滋病患者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犯淋巴细胞,导致其数量逐渐减少,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感染的作用,在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等发作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它们能够释放组胺酶等物质减轻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血吸虫等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也会升高以包裹和杀灭寄生虫,而在某些严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减少;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由于其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也可能降低。
-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较少,其增多主要见于过敏性疾病和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在过敏性休克时,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的发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时,嗜碱性粒细胞也会增多且伴有形态和功能的异常。
- 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和抗原提呈作用,在结核杆菌感染、疟疾、心内膜炎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体内,单核细胞会增多并向病灶部位聚集,吞噬和消化结核杆菌;在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恶性疾病时,单核细胞会异常增殖并在血液中大量出现。
血小板系统
1、血小板计数 (PLT)
- 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血小板大量生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除了红细胞增多外,血小板也可增多;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在急性失血后的一种代偿反应,机体通过增加血小板数量来促进凝血止血;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等疾病时,血小板也可能升高,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后 1 - 2 天,血小板计数可能会反应性升高,以帮助止血。
- 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血小板生成减少;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和扣押增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出血综合征,在 DIC 过程中,血小板会大量消耗;某些药物如肝素、磺胺类药物等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寿命缩短,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使其在外周血中被过早破坏,导致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患者常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血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基础且重要的临床检验项目,其结果的准确解读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医生在面对血常规检验报告时,需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才能为患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