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血压作为衡量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关键指标之一,一直备受关注,相较于高血压的广为人知,低血压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同样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低血压通常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的前提下,成年人若上肢动脉血压低于 90/60 mmHg,即可诊断为低血压,血压并非恒定不变,它会随着身体状态的变化而波动,一个人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长时间站立后,血压都可能会出现暂时降低的情况,但这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低血压疾病,只有当低血压状态持续存在,并伴有相应症状时,才需要引起重视。
导致低血压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一些体质瘦弱、营养不良的人群,长期的过度节食减肥,身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导致血容量减少,心脏泵血负担减轻,从而引起血压下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血管弹性降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容易出现生理性低血压,还有部分人群,如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使静脉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同样可能导致血压偏低,但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对身体并无大碍。
病理性低血压则多由疾病引起,心脏方面的疾病是常见原因之一,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以心肌梗死为例,当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缺血坏死,心脏收缩功能减弱,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主动脉,就会导致血压降低,内分泌系统疾病也会引发低血压,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下降,心跳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进而影响血压,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炎等,会影响自主神经对血管的调节作用,致使血管舒张异常,血压降低,某些感染性疾病,像重症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在病情严重阶段,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可导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引发低血压,甚至休克。
低血压的症状表现轻重不一,且因人而异,较轻的患者可能仅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头晕常在体位改变时加重,如从卧位突然起身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下肢的速度增快,而心脏泵血来不及供应充足的血液至大脑,导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产生头晕感,乏力则是因为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能量产生减少所致,面色苍白是由于血压降低,面部血液循环不良,毛细血管充盈度差而呈现的外观变化。
中重度低血压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出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心悸是由于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代偿性地加快跳动频率所引起的,出汗可能是身体应激反应的表现,通过排汗散热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恶心呕吐则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道蠕动紊乱以及脑灌注不足有关,视力模糊是因为眼动脉供血不足,视网膜缺血缺氧,影响了视觉功能的正常发挥,在严重情况下,低血压可能导致晕厥、摔倒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低血压的防治,首先要明确病因,一旦发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甲状腺功能等检查项目,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如果是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但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盐分和水分的摄入,以增加血容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起床时应缓慢起身;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血管弹性。
若是病理性低血压,则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因心肌梗死导致的低血压,需尽快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供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低血压,则要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对于一些症状明显的低血压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升压药物,如盐酸米多君等,它能收缩血管,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提升血压,但药物治疗应在明确诊断后谨慎使用,避免滥用带来不良反应。
低血压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了解其成因、症状和防治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守护自身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压问题,避免其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的习惯,是预防低血压及其他疾病的重要手段,让我们都能拥有良好的心血管健康状态,享受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