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环境因素的多变,慢性病已不再是小众的健康问题,而是如同一场悄无声息的“瘟疫”,广泛地侵蚀着人们的健康,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比已超过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二,其患病率仍呈持续上升趋势,这无疑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慢性病,顾名思义,是一类病程漫长、起病隐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总称,常见的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恶性肿瘤以及神经精神类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它们不像急性病那般来势汹汹,却似温水煮青蛙,在不经意间逐渐破坏着人体的机能与脏器功能,往往等到症状明显时,病情已进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大。
以糖尿病为例,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血糖升高,患者或许仅有口渴、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全身的血管和神经,引发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致使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足造成下肢坏疽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又如高血压,许多患者在血压轻度升高时毫无察觉,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下,心脏需承受更大的压力负荷工作,极易引发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成为健康的“隐形炸弹”。
慢性病的高发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不良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高盐、高糖、高脂肪摄入)、缺乏运动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长期吸烟不仅会损害肺部功能,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过度饮酒则会对肝脏、心脏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使得身体代谢减缓,肌肉量减少,脂肪堆积,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而肥胖又是许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它可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同时也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几率。
环境因素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空气污染中的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被人体吸入后,会刺激呼吸道,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暴露可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水质问题若含有重金属超标、微生物污染等,也可能对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造成慢性损害,长期处于噪音污染环境中,会使人体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面对慢性病这一严峻挑战,预防与控制成为了关键,在个人层面,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首要任务,戒烟限酒刻不容缓,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还能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与整体健康状况,合理膳食应遵循均衡营养的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盐、糖、油的摄取量,通过饮食的调整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坚持适量的运动更是必不可少,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与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与代谢水平。
在社会层面,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知度与防范意识,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普及健康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慢性病的危害与预防方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与治理,保障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达标等,为民众创造健康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医疗机构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建立慢性病管理体系,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与早期诊断,提供规范化的治疗与随访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疾病控制效果。
慢性病虽如影随形,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其危害,从个人与社会层面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发展态势,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让健康之光重新照亮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