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什么又叫“大夫”呢
中医有很多别称,古代有“岐黄”、“杏林”等称呼,宋代以后人们又用“大夫”、“郎中”称呼医生。“大夫”、“郎中”本义指官名,为何用来称呼医生呢?
“大夫”,中国古代官职名。始于西周。当时朝中官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能够世袭且有自己的封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级别稍低的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郎中”最初为皇帝随从的官员。战国时期开始设立,主要担任保卫、建议等职能。隋唐以后,国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下设司,各司长官即为“郎中”。其职能与战国秦汉有很大区别。据《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从六品)”。
可见,这两个名称本来指官职,产生时间很早。那什么时候开始用“大夫”和“郎中”称呼医生的呢?医生最初的含义又是什么?
医生现泛指一切以行医为业的人,但最初却是指医科的学生,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唐朝学堂始开医科,招收学生。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高度发展,掌管医疗事务的官员不断增多。当时,国家将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定为七级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由此,人们开始把医生称为“大夫”。五代以后,官职逐渐泛滥。人们为了表示对医生职业的尊敬,便称医生为“郎中”、“大夫”。在使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大夫”一般在北方地区使用,“郎中”在南方使用得更普遍些。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医生这个职业在古代地位是比较高的。
医生的工作内容
医生的职责如下:
1、在科室主任及上级医师领导下开展日常临床工作。
2、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项活动,遵守活动规则和要求。服从工作分配,按要求完成各级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
3、严格遵守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医院和各级主管部门颁发的文件和政策法规。
4、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医学|教育网整理。
5、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按照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逐级上报的原则反映情况。
6、热爱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医院的各种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常规及病历书写规范。积极进行医患沟通,主动避免医疗纠纷,杜绝差错事故。
7、爱护医疗仪器设备,熟练掌握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用药原则,认真选择药物,保证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
8、认真做好对所管病人巡诊活动(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严格遵守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9、积极参加科室内的抢救工作要求,在抢救病人过程中,做到处理得当,抢救及时,及时完成病程记录。对疑难危重病情,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病情,提出抢救或转运意见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以保证病人安全。
医生工作职责包括:
1.在组长的领导和各级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负责本专业的各项医疗工作,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值班工作。
2.对接诊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处方,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检验和物理检查工作。
3.及时填写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发热病人登记本及其他登记本。
4.书写病历。新入院病员的病历,一般应在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负责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及时书写门诊病历。
5.向上级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转科或出院的意见。
6.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应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7.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上级医师查房(巡诊)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请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8.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9.负责完成学校的各项预防、保健和体检工作。
10.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11.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12.在门诊或急诊室工作时,应按门诊、急诊室工作制度进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