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历史中,肺结核宛如一片难以驱散的阴霾,悄然威胁着生命的健康,它曾以不可阻挡之势肆虐,如今虽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在全球范围内兴风作浪,不容小觑。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结核菌身形微小,却暗藏凶险,这种杆菌细长且稍弯曲,犹如潜伏在暗处的幽灵,单个或聚集成团,在显微镜下才略显踪迹,它专性需氧,繁殖缓慢,增代时间长达 18 - 20 小时,却在固体培养基上顽强生长,形成粗糙如皱的菌落,且具备抗酸染色特性,宛如身披铠甲,增加了诊断难度,结核菌家族庞大,人型、牛型、鼠型和非洲型等构成了复合群,其中人型、牛型和非洲型为致病先锋,尤其是人型最为常见,成为导致人类肺结核的主要元凶。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如同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暗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核便如烟雾般喷出,悬浮于空气中,这些微小的飞沫核可在空气中存活数小时,若被他人吸入,就可能在肺部扎根,引发新的感染,患者咳出的痰液干燥后,结核菌附着于尘土,形成带菌尘埃,也伺机侵入人体,而经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等途径传播极为罕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生活细节的防范。
并非所有人接触结核菌后都会中招,易感人群犹如在危险边缘行走的群体,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为结核菌提供了滋养的温床;未接种卡介苗者缺乏特异性免疫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免疫系统崩溃,难以抵御结核菌侵袭;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器官移植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者,自身免疫防线出现漏洞;吸烟者呼吸道黏膜受损,屏障功能削弱;矽肺等尘肺病患者肺部组织破坏,抵抗力下降;还有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者,因身体羸弱而易受结核菌攻击,这些人群在结核菌面前如同脆弱的堡垒,一旦被攻破,便可能陷入疾病的泥沼。
肺结核的症状犹如多变的云雾,轻重缓急各有不同,咳嗽是最为常见的信号,初期干咳无痰,随着病情发展,痰液可能增多,甚至呈脓性,约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咯血,从痰中带血丝到大口咯血不等,这是结核菌破坏肺部血管所致,午后低热犹如定时的潮汐,每日午后体温升高,凌晨恢复正常,常伴有脸颊潮红、倦怠乏力,夜间盗汗也是常见症状,患者在沉睡中出汗不止,浸湿衣衫,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女性月经不调或闭经等全身症状也如影随形,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仿佛胸部被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有些患者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才发现肺部的异常,这更增加了肺结核的隐蔽性。
肺结核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药物是抗击结核菌的主要武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治疗方案犹如作战地图,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需接受 6 - 9 个月的强化治疗与巩固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一线药物,它们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从不同角度攻击结核菌,但结核菌狡猾多端,耐药问题逐渐凸显,耐多药结核病成为难啃的硬骨头,治疗疗程可能延长至 18 - 24 个月甚至更久,而且,药物治疗并非一帆风顺,药物副作用如肝毒性、周围神经炎等可能不期而至,给患者身体带来新的痛苦,手术治疗仅在特定情况下作为辅助手段登场,如肺部病灶局限、空洞巨大且反复播散者,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来减少细菌滋生的土壤。
预防肺结核是守护健康的坚固防线,卡介苗犹如一道护盾,为儿童抵挡结核菌的侵袭,降低重症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风险,对于密切接触肺结核患者的高危人群,预防性服药是未雨绸缪之举,要像呵护娇嫩花朵一样维护生活环境,保持室内通风换气,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因为紫外线是结核菌的天敌,佩戴口罩能阻挡飞沫传播,尤其在公共场所和照顾患者时必不可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加强营养摄入、坚持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都能增强身体的防御能力,使结核菌无从下手。
肺结核并非不可战胜的恶魔,它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我们提高警惕,了解其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就能在这场与结核菌的持久战中占据主动,社会各界应携手共进,加强对肺结核的筛查与防控,让更多的人远离这个“白色瘟疫”的阴影,共同守护人类的健康与安宁,让生命的花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不再受肺结核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