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各类活动中,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与痛苦,无论是意外摔倒、车祸碰撞还是运动损伤,都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骨折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担,了解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及后续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根据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依据骨折的形态又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等,不同的骨折类型其治疗方法会有所差异,但总体目标均是恢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骨折治疗的首要原则是复位,即通过手法或手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手法复位适用于一些简单且移位不明显的骨折,如儿童的青枝骨折部分成人的桡骨远端骨折等,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点,而手术复位则常用于复杂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情况,例如多发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手术复位能够更精确地将骨折端对合,使用钢板、螺丝钉、髓内钉等内固定器材进行固定,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
固定是骨折治疗的关键环节,旨在保持骨折端复位后的位置,防止再移位,固定方式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多采用石膏、夹板、支具等,适用于相对稳定的骨折,石膏固定范围应超越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既能有效固定骨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肢体活动,保护受伤部位,长期石膏固定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内固定则是通过手术在骨折部位植入内固定物,如前文提到的钢板、髓内钉等,其固定效果更为可靠,且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允许一定程度的肢体活动,有利于早期康复训练的开展。
在骨折治疗期间,药物治疗起着辅助作用,早期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了促进骨折愈合,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促进钙吸收、补充维生素 D 的药物,以及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的中成药等,这些药物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后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患者的最终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骨折初期,由于局部肿胀、疼痛明显,康复主要以休息和制动为主,此时可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情况下,收缩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预防肌肉萎缩,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可以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通过绷紧大腿前方肌肉来达到锻炼目的。
当骨折部位逐渐稳定,疼痛减轻后,可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这有助于预防关节僵硬,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关节活动度训练应遵循从被动到主动、从小幅度到大幅度的原则,以膝关节骨折为例,初期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被动屈伸练习,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并配合 CPM(持续被动运动)机辅助训练,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随着骨折进一步愈合,约 4 - 6 周后(具体时间因骨折部位和个体差异而异),可逐渐增加负重训练,负重训练应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递增负荷,从部分体重负重开始,如借助拐杖辅助行走,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提高下肢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在拄拐部分负重行走一段时间后,可根据 X 光检查结果和医生评估,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比例,直至恢复正常行走。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物理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热敷、冷敷、电疗、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可用于缓解疼痛、减轻肿胀、促进组织修复,骨折后期出现局部软组织粘连时,可采用超声波治疗软化粘连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结合手法松解,能够有效提高关节活动度。
除了上述专业的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外,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骨折后长时间的卧床和肢体活动受限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自身也应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定期复查是骨折治疗与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 X 光、CT 等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骨折初步愈合需要 3 - 4 个月左右,完全愈合可能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在此期间,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
骨折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规范的康复训练,大多数骨折患者都能够恢复骨骼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遵循医嘱,注重每一个康复细节,才能在重拾健康之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