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血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基础且重要的临床检验项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同医生的得力助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了关键线索。

血常规检查的基本概述
血常规检查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进行的计数、形态学观察及相关指标的测定,通过抽取一定量的外周静脉血或末梢血,利用专业的血液分析仪器进行检测,能够快速获得多项反映血液基本状态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白细胞总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PLT)等,每一项指标都承载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红细胞相关指标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在体内运输,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能够反映机体的氧输送能力,正常情况下,男性红细胞计数约为(4.0 - 5.5)×10¹²/L,女性为(3.5 - 5.0)×10¹²/L;血红蛋白男性正常范围在 120 - 160g/L,女性为 110 - 150g/L,当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时,往往提示存在贫血,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缺铁性贫血,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是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红细胞生成减少;溶血性贫血则可能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致。
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可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通常表现为 MCV 和 MCH 均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则表现为 MCV 增大、MCH 正常或升高,可能与维生素 B₁₂缺乏或叶酸缺乏有关;而正常细胞性贫血则 MCV 和 MCH 均正常,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白细胞相关指标
白细胞总数与分类计数
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病原体的入侵,白细胞总数正常成人在(4 - 10)×10⁹/L 范围内,当身体受到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会显著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这是机体对细菌侵袭的一种防御反应,肺炎患者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其中中性粒细胞可高达 80%以上,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能会正常或降低,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在一些病毒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较为明显,白细胞总数的异常还可能见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可表现为白细胞总数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同时伴有原始及幼稚细胞的出现。
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在某些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时会增多,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嗜酸性粒细胞可明显升高,其可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参与过敏反应过程;而在肠道寄生虫感染患者体内,嗜酸性粒细胞也会增加,以应对寄生虫抗原的刺激,嗜碱性粒细胞则在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以及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这些疾病发生时,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可出现相应变化。
血小板相关指标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正常血小板计数为(100 - 300)×10⁹/L,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机体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导致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数量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也常伴有血小板减少,相反,血小板增多可能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后等继发性因素。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许多疾病会引起血常规指标的改变,因此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辅助诊断多种疾病,在发热患者的诊断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的变化有助于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对于贫血患者,血常规检查结合其他检查可明确贫血的类型和病因;而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血常规的各项指标更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如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原始细胞比例异常、血小板减少等特征性表现,能够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疾病类型并制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病情监测与疗效评估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血常规检查可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随着治疗的进行,白细胞总数逐渐恢复正常,提示感染得到控制;在贫血治疗中,定期复查血常规可观察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估补铁、补血等治疗措施是否有效;对于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密切监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骨髓抑制情况,以便调整化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事项与影响因素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查前应注意一些事项,应避免在采血前进行剧烈运动、吸烟、饮酒、进食大量油腻食物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某些血常规指标出现波动,剧烈运动后白细胞总数可能会暂时升高,进食高脂肪食物可使血浆浑浊,影响红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的测定,一些生理因素也可能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如新生儿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妊娠中后期孕妇的血浆容量增加可导致血液稀释,出现生理性贫血等情况。
血常规检查是一项简单而实用的临床检验手段,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分析,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解读血常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决策。